做书商面临的第一道门槛就是买书号。像大多数书商一样,最初孙田也认为书号很好买。进入其中,他才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买书号到底有多难?原来书号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控制,每家出版社一年获得多少书号,都由它分配。书商想买书号,只有打出版社的主意。新闻出版署为了控制图书市场,严禁各家出版社买卖书号。但为了激活图书市场,又允许个人或私企与出版社协作出书。书商买书号,出版社卖书号,钻的就是这个漏洞。
出版社一般规定,一本书书商只准印6000册,很多人为此犯了难。
书商林子,便被这个坎儿卡住了。2002年8月,林子想做书,出版社通过了选题,也跟他谈好了书号费,但在印数上,双方发生了争执。出版社只准许印6000册,但林子认为,这本书可以发行到2万册,出版社说你印2万册也行,再加1万元书号费,林子当然不干,合作僵持在那里;几天后,林子给出版社打电话,说他答应出版社的条件,只印6000册。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记者以书商的身份拨打印刷厂的电话,很快摸清了林子的底。印厂说,只要有书号、有准印单,你想印多少都可以。原来书商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偷印的办法。
王芳1999年入道,属于老书商,目前拥有的资产已达5000万元。她专做大书,卖的都是500万字的大书稿,每本书的定价在800元左右。“书的定价越高越好卖。”原来,每个单位,尤其是国家单位,买书籍的权力都掌握在办公室主任手里。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书,得他们说了算,大书直销员专打这些人的主意。他们每买一本定价800元的大书,交完款,会得到与实际价格相符的一张发票,而直销员实际收下500元,会把其余300元作为回扣给他们。那些年,一大批做大书的商人,就是这样起家的。后来,国家控制单位的经费开支,他们把目标转向了私营企业。
凌洁年轻有为,30刚出头,就拥有了2000万元的资产。她坚决不做畅销书。
原来她最初也做过畅销书,而且还真做出了一本“好书”。销完1万册时,又加印了1万册,结果漏子出来了。新书抛给二级批发商,三个月后全都返了回来。凌洁感到纳闷,派人暗访发现,不是她的书有问题,而是二级批发商在做手脚。图书市场存在着一批非法书商,专做盗版生意。新书上市后,凡是销量可能达到3万册以上的书,他们都进行盗版。非法书商盗版后,以3折的低价批给二级批发商。很多二级批发商乐得捡这个便宜,拿到货后,他们利用书商提供的委卖单,销售盗版书,然后以卖不掉为由,把一级批发商的货退回来。
一年前,一位书商刚进入图书领域时,认为别的书商太蠢了,在二级市场争来争去,干吗不去打新华书店的主意?他找到一位新华书店的经理,说了自己的想法,对方说,好呀,只要书好卖,随时欢迎你送来。但是,他很快中断了跟新华书店的合作。新店书店进货票据齐全,每卖掉一本书,要交16%的增值税,换句话说,别人在二级市场5折批书可以赚钱,他在一级市场5折批书,至少少赚1-6个折扣的钱。他这才明白,二级市场之所以这么活跃,是因为可以多种形式结算,逃脱了增值税这一关。(《中国社会导刊》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