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看体校小孩练体操的情景至今难忘。一排孩子向后下腰,小脑袋从双腿间探出,就那么盘在地上静止不动。等笔者转了一大圈回来看,这排孩子仍然那么纹丝不动地盘着,于是心里就更觉不忍。行里人说,培养一名体操好手大概得十年以上,没办法,五六岁就得摔打折腾。
听一位名教练讲,以现在体操技术高精尖的发展,跟头越来越高,旋转越来越快,在器械上翻飞得又高又飘,可孩子们正处在发育期,接受巨大负荷的落地撞击,腰腿或股骨头难免受创,受伤就比较多。他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希望全社会对运动员这个风险职业应予更宽厚的理解,比如失手了、失利了,责难不要过激过偏。
另外,教练员还应更有爱心,有为运动员负责一辈子的责任感。由于体制、机制原因,造成在训练上仍存在拔苗助长、过早专业化的现象。
目前,我国从事基础训练的青少年大概共有31万人,与成为明星的运动员比,这个基础分母其实很大。所以,不少行内专家学者一直呼吁,解决好运动员文化课学习问题,解决好他们退役安置问题,解决好运动员伤病保险问题。这既是一种人文关怀,也使高水平竞技体育能对青少年保持一种持久的号召力。(《中国体育报》20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