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水均益道心声:不求观众谅解但求无怨无悔

2003-04-17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水均益曾多次赴战地采访报道,2003年2月5日率5人报道组赴伊拉克采访,3月18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前两天,中央电视台报道组撤离巴格达,此举引起极大争议。作为一位战地记者,面对死亡的威胁、职业的压力、公众的非议,水均益又是如何对待的呢?近日,他走进央视《面对面》栏目,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2003年3月17日,美国总统布什向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发出最后通牒,联合国工作人员也全部撤离巴格达,水均益一行也接到了撤离的指令。

王志(以下简称王):最后确定撤出的时候,你的感受呢?

水均益(以下简称水):撤出的决定不是我作的。作为一个记者我已经尽到我的全力,用我的话说无怨无悔。到最后那一刻,的的确确从任何一个角度已经是不得不撤出了。尽管从记者的职业性格和职业的追求上来讲,也许留下来更好。我承认,确实是不想走,而且一步三回头。

王:怎么一步三回头?

水:确实不想离开。觉得大战将至,那时候要走的话,像个逃兵,当我们走的时候,确实有很多记者也同时在走,但还有一两百号人还呆在巴格达。我不相信他们比我勇敢,或比我更加职业,各种原因,只是他们能够留下。真正开战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在巴格达,这的确是一个比较遗憾的事情。

我们后来之所以要返回去,是因为作为记者,作为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作为中国记者,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感,就觉得我们这时候不能不进去,这时候我们不能够不出现在巴格达。从我的角度来讲,我要对得起我这份职业,我也要对得起中央电视台。

但我一直反对以生命为代价去报道战争。所谓的战地记者,不是要去牺牲自己报道战争,应该是要在保全自己生命的前提下来进行报道。简单的道理,你要不存在的话,你报道什么东西?

经过20个小时的奔波,水均益一行返回了巴格达,在战火中向国内发回了一系列报道。

王:你们在巴格达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况?

水:我给你一个概念,开战后第二次闯入巴格达,从进到出,我们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67个小时里边我们累计睡了6个小时,吃了半顿饭。什么欲望都没有,没有任何感觉,没有想睡觉的感觉,没有想吃的感觉。一晚上没完没了地轰炸,炸得楼都动,楼都摇,感觉像是地震一样,想睡都睡不了。我最坏的打算就是进去就出不来了。我们能够在那儿待了两天做了相应报道后安全撤回来,现在能够又回到北京,回到亲人和朋友们当中,我已经是大大地赚了。

王:怎么评价媒体在战争中的作用?

水:对战争实时直播,这恐怕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如此接近(战争),如此逼真,如此真实。可能很多人觉得非常过瘾,或者说电视的作用空前地发挥到一个极致。我相信,这场战争对电视应该是一次革命,应该是一次强烈的冲击,对新闻也是这样。

这次我惊讶地发现,美国、欧洲一些电视台的一些资深主持人,都一把白头发了,60多岁,穿着防弹背心、带着钢盔,随军在前线。无数次的事实和实践证明,新闻这个职业是最适合我的,而且我也最喜欢这个职业。所以说,只要有条件,我肯定还会上,还会干。(《北京日报》2003.4.14)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