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事件之后,蔡元培因事情闹大了,深感到意外,悄然辞职离开北京,来到了杭州,住在临湖依山的一位朋友家中。他希望能像传统文人雅士那样,息隐西湖。虽经大家一再敦劝,蔡元培仍旧不肯回到北大。他说他从来无意鼓励学生闹学潮,学生示威游行,乃是出于爱国热情,实在无可厚非。但他同时也认为北大今后将不容易维持纪律,学生已为胜利而陶醉,他们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以后的欲望会越来越高,怕难以满足。
果如蔡元培所料,“五四”胜利之后,部分学生有点忘乎所以,竟取代学校当局聘请或解聘教员的权力,一旦所求不遂,就罢课闹事。教员如束以纪律或考试严格一点,有些学生也马上罢课反对。学生还提出一系列要求,如要求学校发放春假津贴以补贴旅行费用,学生活动的经费也要由学校补贴,免费发给讲义等等。他们向学校予取予求,但从不考虑对学校的义务。蒋梦麟描述道:“他们沉醉于权力,自私到极点。有人一提到‘校规’,他们就会瞪起眼睛,噘起嘴巴,咬牙切齿,随时预备揍人。”
事实上,学生中也并非纯净一片。多年后,蒋梦麟从亲身经历出发,对学生运动有一段总结:“学生运动中包含各式各样的分子。那些能对奋斗目标深信不疑,不论这些目标事实上是否正确,而且愿意对他们的行为负责的人,结果总证明是好公民,而那些鬼头鬼脑的家伙,却多半成为社会的不良分子。”
综上所述,蔡元培从“五四”事件学生的爱国热情中,敏感地意识到其中所裹挟的负面效应。对待这一重大事件,他的内心相当复杂。更为重要的是:蔡元培的智者之虑已为后来的事实演变所证实。(《文汇报》2003.4.25裴毅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