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8个月,林某和“佳宝”在下城区人民法院对簿公堂。因为,他连手续费共花费1.485万元买下的《清气乾坤》被浙江省收藏协会书画委员会证明是赝品。
林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拍卖会是在浙江国际大酒店5楼宴会厅举行的,当画拿到手时,觉得不大对劲,画上落款虽为‘二十三年之夏’,可墨迹挺新;更奇怪的是,落款与葡萄树的方向是倒着的。”
当记者打电话去“佳宝”求证此事时,一个工作人员一直强调:“我们举行拍卖会经过了一整套合法的程序,得到了浙江省文物局等多家主管单位的同意,包括对书画的鉴定在内。”可是当记者要求查看一下这幅画的鉴文书定时,此人予以拒绝。
林某对记者说,据自己平时掌握的字画知识,一千多年前的字画很难鉴别真伪,可这画如果真是陈树人的作品,专家们应该很容易就能辨别出来,因为“民国23年”就是公元1934年,画的历史并不久远。
一份抽样统计表明,目前中国拍卖的艺术品有三分之一是赝品。但是拍卖公司却不用对艺术品作真伪或品质的担保,因为《拍卖法》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一位业内人士在私下告诉记者,国内著名的几个拍卖会,其赝品数量均在三成以上,小拍卖会更成为公开的假画交易市场。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著名画家介绍,他曾亲眼看到某拍卖行的业务员在市场上以1500元的价格购得范曾画作仿制品一幅,没过两天,该赝品以2.5万元的高价登上了某拍卖会的精品架。
拍卖行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的假字画,业内人士认为首先是书画资源有限,特别是已故名家的优秀作品更是稀缺,不能再生,拍卖行退而求其次,有的甚至将一些庸劣的作品也网罗入内。此外,一些名气不大的拍卖行无真品开拍,于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明知故犯地做起了假书画拍卖。
其次,书画拍卖有五个环节:拍卖行、鉴定家、卖家、买家和画家,其中除了买家以外,其他4个环节都可能是赝品的制造者或兜售者。而这4个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鉴定家恰恰又是最薄弱的。他说,政府部门可以一夜之间颁发10张拍卖行的营业执照,但花10年的时间却未必能培养出一个真正的书画鉴赏家。即使鉴赏家都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也难百分之百地鉴定出每幅书画的真伪。
此外,还有些拍卖行为了自己的所谓“信誉”也会一再拍卖假画。比如某人称某幅假画是从该拍卖行拍得的,该行就不得不为其再拍。
因为法院尚未作最后的判决,林某和“佳宝”的恩怨暂时还无法作一个了断。整顿拍卖市场乃至整个书画市场的假货泛滥,已经迫在眉睫。(《周末》200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