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正常年份,一般都会出现两个劳务输出的“高潮”:一是春节后至3月底,二是“双抢”结束后的八九月份,民工如潮水般涌向打工地。而今年随着非典疫情的渐趋稳定,大批民工又开始重新到城里谋生,预计再度返城人员将达到数百万,而由此衍生出来的问题也更多。
由于目前广泛存在的城乡就业制度的“非一体化”或“口头、文字、表面上的一体化”,打工就业始终不能等同于正规就业,他们从事的往往是脏、差、苦、累、险5类工种,待遇明显偏低。而且,他们普遍缺乏心理上的归宿感,与雇主之间难以形成同生死、共患难的责任关系,一旦出现类似非典疫情的特殊动荡,雇佣关系就会立刻解体。因此,当目前沿海许多企业计划复工时,却因劳力的“断档”而不得不影响进度。
尤为严重的是,供求双方的不信任感由此进一步加重。由于缺乏稳定的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非典期间的大量裁员,外出务工人员更加感到“打工”不可靠,缺少安全感和稳定性;而用工单位也因“经受不起冲击”、“双方关系随时会解体”,临时性观念加剧,更不愿为务工者建立稳定的社保关系等。专家分析,这种心理上的冲击,将会对我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来长远影响。(《瞭望》2003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