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10月份起,南关区教育局就在全区中小学开展了“孝敬父母、关爱他人”主题系列活动,“亲情作业”是其中一项。
学校布置“亲情作业”的出发点是让孩子懂得孝敬和关心家长,可是不少学生反映,他们“完成作业”时遭到了家长的“阻挠”:
——“我给父母洗衣服,他们不让,说‘你学习忙,别浪费时间’。”
——“我给爸洗脚,他说‘你现在干这种活,将来也就干这种活,不如好好学习,长大后出人头地,那比给我洗一辈子脚要强得多。’”
不少家长内心都秉持着这样一种观点——“学习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
家长们的态度,有形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一位姓马的同学在《孝敬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故事:有三个老妈妈,拎着很沉的袋子,满头大汗地走在街上,她们很自然地聊起了自己的孩子。第一个妈妈骄傲地说:“我儿子可有学问了,他是个大学老师。”这时,恰巧她儿子经过,对三人彬彬有礼地点点头,先走了。第二个妈妈不示弱:“我儿子可有力气了,是个大力士,还拿过举重冠军呢!”这时,一个很壮实的青年经过,跟这三位母亲打了声招呼,也走了。第三个妈妈不好意思地说:“我儿子很普通……”这时,一个小伙子从后面赶上来,气喘吁吁地说:“妈,这么沉的东西,让我来拎。”说着,小伙子抢过她手中的袋子,扶住她的手臂,一起向前走去。
“能集三个儿子的优点于一身,那当然好。可如果做不到,我该选择做哪一种儿子呢?”字里行间流露出迷茫。
记者把这段故事和小马的困惑转述给几个学生听,结果,大多数学生在思考了一会儿后,选择“做第一个儿子”。一位6年级的女孩说:“以后我要是当了妈妈,宁可要前两个儿子,因为他能给当妈的脸上增光,第三个儿子没出息。”还有几位孩子的想法差不多:“父母要我好好学习,那我就只管学习。等将来,我有了成就,挣很多钱,再孝敬爸妈,给他们请保姆,不也一样吗?”(《中国青年报》200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