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显示,我国主要江河流域现有国家级蓄滞洪区97处,总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人口1700万。1700万人,这不是一个小数目。
“大干苦干加油干,一场大水都完蛋。”这是记者在安徽省阜南县王家坝镇听来的一句顺口溜。这是蓄滞洪区居民的生活周而复始地受到洪灾冲击的写照。
今年淮河洪水来得早、来势猛、水位高,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在今年的淮河防汛新闻里,“严防死守”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拦、蓄、分、泄”。与此同时,蓄滞洪区付出的代价也颇为不菲。
阜南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沿淮地带,又有大京九铁路纵贯其南北,交通可谓便利。一进入王家坝镇地界,就可以看到一道大标语醒目地跨在道路上方:“欢迎您来王家坝投资办企业”。然而阜南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小平说:“一听这里是蓄洪区,不少投资人就不敢来了,谁愿意让钱白白打水漂儿呢?”
蓄洪区内安全的高地叫做庄台,但用土石堆砌起一个标准庄台,每平方米的造价就是500元,再加上水电配套、建筑房屋等等的成本,对于阜南这个人口密集的贫困县来说,目前修建的庄台面积仅能保证蓄洪区内居民居住,虽然他们很想发展乡镇企业和吸引外来投资,但也很难找到安全的地点。
既然蓄滞洪区的划定是政府行为,行蓄洪区居民是非自愿承担风险,那么,政府对这些居民的生存和发展就应当承担责任。但过去几十年的情况是,国家在运用蓄滞洪区之后,只对区内民众给予低标准的补助和救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分蓄洪水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单纯的救济只能解灾民一时燃眉之急,却远不足以弥补他们蒙受的各类损失。蓄滞洪区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当地的政府官员来说,这一直是一个困惑的难题。
作为调度洪水的一项科学手段,蓄滞洪区分洪的做法被广为采纳,不过国外的蓄滞洪区基本上无人居住。而我国,蓄滞洪区平均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522人,大大超过了全国平均人口密度。
专家们认为移民是一个探索方向,我国曾在淮河行洪区和黄河滩区一度推行过移民的措施,但数年之后这些人又陆续返回故土,国家为推行这一措施的投资并未产生任何效益。“与水争地”不行,“与人争地”也不行。
那么,蓄滞洪区居民的面前,究竟有没有一条摆脱贫困的出路?安徽淮南市科委与水科院曾受国家科委委托,探索出一种“移民建镇”新模式。东风湖行洪区属安徽省凤台县毛集镇管辖,为5年一遇行洪区。毛集镇在1994年提出小城镇发展规划,计划将行洪区内缺少安全保障的沿淮四村分阶段移入毛集镇内,多数蓄滞洪区移民弃农经商或者亦农亦商,收入大幅增长。由于抓住了小城镇发展需要吸纳大量劳动力的机遇,又做到了移民离土不离乡,对行洪区居民形成极大吸引力。(《北京青年报》200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