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爷爷考生”萦绕大学梦

2003-07-3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同学们对这位“爷爷”考生充满好奇

浙江省海宁市62岁的邹伟敏参加了今年高考。考试总分为317分,超过浙江省理工科最低组档分数线34分。

早在1960年,他便考入杭州师范学院(现浙江师范大学)物理系。然而1961年由于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学校让部分学生退学,“家庭出身不好”的邹伟敏无奈地离开了校园。

但读大学仍是他心中挥之不去的梦。文革中的一年,他来到了上海,一口气买了近100本书:《场学》、《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热学》、《微积分学教程》。当时他一个月总共才挣25元。从那以后,他整天与书为伴,还跟着电台自学英语。

1977年,高考恢复了。然而,“报考者不得超过30岁”这道槛,又将时年36岁的邹伟敏拦在了门外。他只得转报研究生。从1977年到1979年,他接连报考了郑州大学、扬州大学、山东海洋学院,全都落马了。

于是,未完成的大学学业,成了邹伟敏心头不能解开的结。1979年,他跟随在浙江大学就读的一位邻居来到了杭州。晚上,他住在浙江大学的学生寝室,白天,他同学生们一道,到各个教室听课,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十天。“那段日子,我晚上做梦,总是梦见自己真的成了浙大的学生!”

邹伟敏至今未婚。这几年,他没有收入来源,每月接受政府的最低补助,过去是225元,今年是240元。

他的家,贫困得让人震惊———一间28平方米的低矮平房,一张大床,一张木桌,一个碗橱,几个老式的衣柜,两个书橱,便是邹伟敏的全部家当。家里甚至连电灯都没有一盏。每天早上八点多,他吃过早饭,挎起洗得发白的军用书包,步行30分钟,来到图书馆学习。下午,他回到家,在烧饭、洗衣服时,也挤时间看几页参考书。晚上,他来到附近的新华书店,找一个角落坐下来,又自顾自地看起了书。

大学毕业时,他的岁数再找工作已经不大可能了。他不怕白学了吗?

邹回答:我看重的不是文凭,而是这个过程。原先自学,最头痛的问题就是没方向,全靠自己摸索,很不扎实,因此特别希望有人来指点。今后到了大学里,能在老师指导下学一些系统的、专业的知识,光为了这点,我就不可能有什么后悔了。

(《解放日报》2003.7.18)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