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就业率不高的现状,一些高校为了把自己的毕业生比较体面地“摆渡”到社会上,不惜逼迫大学生们自画假句号,手段之拙劣、影响之恶劣,大大超乎人们的想像。这样的“伪就业率”掩饰了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困难,后患无穷。
首先,“伪就业率”属于就业的一种“大跃进”。在“喜报”频传的背后,等待大家的是“就业浮肿病”。第二,教唆、逼迫大学生未出校门先“实习”造假技能。第三,一味追求“伪就业率”,容易使一些皮包公司“绝处逢生”,以代理出售“假劳动合同”而得以苟延残喘。第四,如果高校在提高就业率问题上做手脚,只能证明他们对自己的教学质量没有信心。(《工人日报》200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