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静悄悄排满各种机器的厂房里,两名女职工一边做着毛线活一边看管设备。其中一位说:“‘桦林’是国家最早引进‘子午胎项目’的,花了上亿元进口的设备不是安装不上就是缺零配件。然后,领导出国学习,回来还是整不明白。接着,又把外国人找来,外国人一走又完了。之后,每年几百万上千万元的进行技术改造,机器都拆花了,可没生产多长时间又趴窝了。”
原公司董事长吕耀勋说,贷款贴息、债转股、技改投入等政策“桦林”几乎一个没落下,但近几年每年还是亏损3亿元左右,最后政府拿出数亿元解决企业各种欠债才促使其拍卖成功。
这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普遍存在的“项目怪圈”现象。一提支持就上下动员贷款上项目,建成后不是设备不行就是没流动资金和市场,企业时开时停,银行贷款无法偿还,还引发职工下岗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一些学者认为,体制漏洞成为企业经营者获取好处的一个便捷通道;原材料高价进、产品低价卖,成为一部分经营者的谋利手段;换人就出“窟窿”,成为国有企业的通病。(《新华每日电讯》200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