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1993年安宁市茶桑果站引进了一批北京水蜜桃在筲箕凹村栽种,1995年正是旺季,水果好卖,所以筲箕凹村的人均收入在那两年中有1500元左右,超过了当时安宁市小康村人均收入1200元的评选标准。
那时,安宁市正在全市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争创小康村的达标竞赛活动,乡、村干部达标心切,向上级申报了“小康村”。当地市委、市政府没有经过核查,就授予了筲箕凹村“小康建设先进村”的称号。
但戴着“小康村”帽子的村民丝毫没觉得有什么荣耀,相反,村民们觉得走到哪里都会遭人白眼、被人讥讽。村委会主任樊兴义介绍:“有一次村里的电线断了,没有钱修复。我们去找市扶贫办请求帮助,谁知扶贫办的人把我们狠狠地奚落了一通,‘你们不是小康村吗?来找扶贫办干什么!’”
村民们再也无法忍受“小康帽”带来的屈辱。他们开始一次又一次地上访,要求取消头上这顶“小康帽”。有干部训斥村民:“报纸上只有‘甩掉贫困帽子’的说法,从没听说授了‘小康村’称号还要求摘帽的!”
“‘小康村’的帽子为什么就摘不得?摘掉‘小康村’的帽子究竟丢了谁的面子?”村民们对此十分不解。
现在,筲箕凹村的村民仍旧戴着“小康村”的帽子,过着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话、不通电视的日子……(《新华每日电讯》200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