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孩子要读大学,几乎都能进得去,差别只在于学校的质量和名气。而要进入顶尖大学的本科,成绩不好是绝对不行的,光成绩好也不行。哈佛大学在招生简章上的录取标准:学业成绩、课外活动、性格修养。
学业成绩包括SAT考分和课程累计分GPA,还有修课的难度。课外活动包括社区义工、音体美才华、参加各种有意义的论坛和夏令营、科学研究、各种学生组织和俱乐部的活动及其领导能力、全国性的得奖等等。
与许多美国父母一样,我希望女儿能读一个好大学。但是,如果她只能进普通大学,她也是我终生最爱的人。我们对女儿的教育是管大不管小,我尤其不愿意让女儿感到压力。进了初中后,我不过问她的家庭作业,只读一读她的学校报告。如果发现问题,我会问女儿:有什么我可以帮助的?
我当然希望推动女儿学得更好,但父母盯得太紧,孩子也许会误认为是在替老爸老妈学习,自己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会影响到孩子能力的最大发挥。毕竟,替父母“打工”与孩子为自己奋斗有很大差别。
信任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我动力。但做个现代孩子的父母也不容易。我也有过对孩子拍桌子的经历,结果孩子毫不示弱。后来,我告诉她,写封信给爸爸妈妈吧,谈谈你对我们的教育方法的期待。下面是我编译、节选的她的英文信:
我有个朋友哈尔是小天才(在美国),才13岁就进了大学的天才班,哈尔的父母就随着他的上学地点换工作、搬家。为了接送他上下课,他妈妈放弃了继续上学和工作的机会。我赞扬你们为了培养孩子如此地奉献。但是,作为父母,你们是否还应该为孩子提供生活的愉快呢? 我的许多美国同学跟父母是好朋友,可以把秘密和忧虑信任地告诉父母。她们的父母,不会看见一个“A-”就气急败坏,因为他们知道成绩并不总能测量孩子的真正价值。他们倾向于看全面和长期,而不是纠缠每一项作业的得分。她们的父母从学校的进步报告中看到改进之处,而不是在成绩的全A海洋中揪出一个A-,大发教训之辞。 她们的父母关心孩子的幸福和身体健康,孩子能否长成一个身心正常的人,这点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我和许多同学认为,做人最重要的是友好、同情、对生活的欣赏和感恩。这些品质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 我无意劝说你改变整个教育观点,只是提供给你信息,通报其他父母在同样问题上是怎么做的。
(连载一)(《成长1+1》(美)王可王伯庆著郭玉洁译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定价: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