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能智老师带学生在位于北京八大处的翠微山进行地层考察,现场进行教学指导 |
王能智是地理教研员。当今,“地理”能让人们重视到多大的程度?然而向他请教的教师遍布各学科。去年底,他患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已动弹不得,来向他请教的教师仍络绎不绝……
1981年,王能智调到石景山古城中学已经39岁。第二年秋,他从初一年级开始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比如讲黄土高原,他只给出一个问题:黄土高原怎么改造?
“让我们说黄土高原怎么改造?”学生问。
“是呀,为什么你们不能考虑?”
学生要解答问题就必须认真去看,去分析,去使用书里的材料。王能智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个学习小组,然后分头准备,每个组都可以提出自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案”,谁的方案更好呢?这激发了竞争意识,而“小组”又保证了合作意识的培养。小组里还可以形成讨论,碰撞就会产生智慧的火花。这学习小组实际上已是一个个探究性学习组织。
大课发表见解是在学生们的期待中到来的,他们比成年人敢想,带着大人也想不到的方案到课堂上去发表,你可以想象出,学生们是多么愿意上这样的课,他们有多么大的兴趣和快乐。随着地理课的推进,王能智给出的一个个题目,学生都如同要去攻克一个个堡垒,解题水平也在迅速提高。
王能智发现:“探讨性学习必然导致学生的目光和兴趣会越出书本。”于是引入校外实践活动。
学生爬石景山,回来说:“我们爬到了山顶,发现山顶有一口井,用50米的皮尺缀着石块去量,到不了底。从岩层看,那是岩石构成的山,在岩石上凿那么深的井,怎么凿,谁凿的?”王能智跟学生去看了,果然有一口深井。学生们又在杂树丛中发现了这儿有过建筑的遗迹,还找到几块残破的碑石,拼对起来,拍照。拿到文物部门去请教,这碑和井被鉴定为是明代的,山顶曾经有个寺庙,井是和尚打的。同学们仍想知道那井到底有多深,于是王能智教他们用物体的自由落体回声原理去测算,这是高一课本的知识,他们学会了,测出井深是146米。
他们写了一篇文章《石景山上的古井》,报纸登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也播了,这一组同学说:“太幸福了!”
1987年,石景山夺得了北京全市高考地理冠军,此后到1993年地理不介入高考为止,石景山地理获得了高考6年“六连冠”。
2002年,北京市明文规定在高中开设综合实践课。这年一开学,王能智和他的学生——京源学校副校长曹彦彦设计了一个课题:《今年春游去哪里》,在初中学生中开展“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性学习”。
他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提出方案,最后大家投票,得票最多的入选。学生们听明白后立刻兴奋起来。
王力小组7个同学选择了沿着北京城中轴线考察的旅游方案。这条线从最南端到最北端,承载着北京城历史上最重要的各大建筑,他们去论证皇帝没有用标语说皇权至高无上,但用建筑体现了皇权至上。在这些建筑中凝聚着怎样的历史内涵和建筑知识?他们知识不够,就去请教历史老师、政治老师。要用数学方法分析故宫的客流量趋势,不会,就去请教数学老师。他们还在电脑上做出网状图来表达线路选择的优势,试图用定量的方法来说明他们的观点。起初,这也不会,就去请教计算机老师。同学们空前高涨的求学热情令各科老师始料未及。
全班51位同学分成了7个小组,提出7个方案,每一个都饱满地凝聚着同学们的心血,包括家长的智慧,每一个都很有吸引力。今天他们已进入高中,仍久久挂念着还有6处没有去的路线。
2002年9月,京源学校高一年级的“研究性学习”硕果累累,如几位同学所作的《965路公交车客流量调查》,证明这路公交车运行不合理,不能满足学生上课的需要。题目做完后,促使公交公司开通了学生专线班车。再如65位学生选作了《京西古道模式口大街改扩建方案研究》题目,其中提出的建设性意见被当地政府采纳。
(《北京青年报》200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