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制改革以来,我们的一些有着工科优势的重点大学不再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是培养现代工程师的摇篮。工程师理应是工程教育培养的毛坯再经过工程实践的锻炼后形成的,国内对这个问题还不能达成共识。
我们的工科院校基本是按照培养科学家的体系建立起来的。在课表上,技术性和实践性的内容不断减弱,而学术性和理论性的内容还在增加。比如力学的起源是解决工程问题,但工程教育中力学的数学化和过分抽象,使力学离工程实际越来越远。
在实际教学中偏离的倾向更加突出,比如有的重点大学工科流行着“一等教师搞研究,二等教师上讲台,三等教师去实践”的说法,教师偏重写论文、做课题、评奖;相当一部分科研课题远离国计民生,学生只是满足于在计算机上搞虚拟实习等。
工程师的待遇也不能体现其自身的价值,难怪某飞机制造企业竟然连续多年招不到北航、南航等重点(工科)大学的毕业生。(《瞭望》2003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