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大以来的十年间,中国的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国内外专家们用“超出预期”、“不能想象”、“出乎意料”等词汇来形容过去十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出进展,在两个方面尤为引人瞩目。
首先是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取得带有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市场经济体制主要的微观基础。中国(海南)发展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感慨地说:“十年来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的形成,尤其是民营经济所取得的突破性发展,大大出乎我们当初的意料。”其次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为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创造好的基础、好的环境。
但有些方面的改革难度之大也出乎当初的预料,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
一些政府部门的行为与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国企改革仍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关键的环节和最繁重的任务,国有垄断行业的银行、民航、电信企业未能真正进入充分竞争的市场竞争环境。今天的“三农”问题,比80年代中期问题更加突出。
专家认为,“我们的改革滞后于开放,宏观改革滞后于微观改革,政府改革滞后于企业改革”。
今后10到20年,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将进入关键时期,未来的三到五年,是中国加入WTO最后兑现承诺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面对外开放由此走向不可逆转的格局。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如何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建立一个开放型的经济,将对中国未来改革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专家们一致认为,未来的改革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中国下一步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党的十六大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方向——突破应当从清除体制性障碍入手。所谓体制性障碍,简单说就是从计划向市场转轨过程中,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中滞后的部分。
“金融体制是最大的体制瓶颈。”樊纲认为:“银行体系的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滞后最严重的,突出的表现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展民营银行,还是国有制为主体、靠国家信誉、靠政府管理和控制维系的金融体制。“由于金融改革滞后,拖了各方面体制改革的腿”。
“国有银行贷款资金严重浪费,不少腐败现象由此而生”。北京视野咨询中心主任钟朋荣这样评价。
“私人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最具活力的部门,其生产力已超过国有企业30%,这些私人企业从正式金融系统得到的融资非常少。”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尼古拉斯·斯特恩说。
研究中国经济的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认为:“金融改革的滞后增加了备受赞誉的‘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不确定性”。在他看来,金融改革的成败将决定中国未来20年的发展,其重要性就像1978年的改革开放推动了过去25年的变革一样。
加快政府转型十分紧迫。多年来,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换的步伐实际上一直没有停顿,但“还是有很多应该改的地方改得太慢”。樊纲说,政府改革以及职能转变如果不能够与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同步,不仅严重制约着各方面新体制的发展,也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形成和整个经济的发展。(《瞭望》2003年第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