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事业单位“改制”之痛

2003-10-0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自1999年5月,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242个科研机构转制的改革,至今已经四年多,一些事业单位成功转型为颇具规模的企业,然而,更多的事业单位目前还在新旧体制的交替中挣扎。

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刘建一教授曾参与成思危领导的“中国事业单位改革”课题的研究。他认为,转制比较成功的是有专项技术优势的那部分科研院所,而一些基础研究机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一些后勤单位转制则很困难。当时一些企业在接受科研院所时“嫌贫爱富”,一些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研究院所很难找到合适的“婆家”。此外,转制事业单位职工基本社保仍无法落实,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等问题也很突出。

这242家科研机构改革只不过是庞大的事业单位改革的冰山一角。刘建一等专家把事业单位面临的困境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管理体制不顺,缺乏活力 长期以来,人们把事业单位看成是政府行政部门的附属物,事业单位多由各级政府主办,政事合一,导致政事职责不清,机构重叠,关系不顺。与此同时,政府各部门对事业单位管得过多过细,管理方式和手段单一,政府包揽抑制了多渠道办事业。

财政负担沉重,面临生存困境 财政供应资金大多被“人头”吃掉,事业单位普遍只有“吃饭钱”,没有“干活钱”,个别事业单位甚至“吃饭钱”也远远不足。

布局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学科分割、军民分割,各自都力求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体系,导致事业单位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形不成规模效益。

人员流动困难,人才闲置浪费情况严重 据国家科委的抽样调查,在1033万专业技术人员(含中小学教师)中,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全部能力的人员只占14.6%,估计有344万专业人员处于闲置状态,有30%的人基本不能发挥作用。

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由于产权关系没有理顺,事业单位的举办者、管理者和事业单位本身之间权责不清,导致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匹配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包括领导体制、组织结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也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事业单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事业发展与经济建设相脱节 研究开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重成果轻推广,科研成果不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专家认为,改革如果仅局限在事业单位内部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有综合配套改革,尤其是经费管理体制上的改革。(《中国经济时报》2003.9.24)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