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企业命运悬于谁手

2003-10-0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一届领导一套思路,企业也随之兴一批衰一批,这是近日记者在西部一些地方采访感受最深的问题。

1998年,一家外资企业与西部某县签订协议,合作成立魔芋食品加工厂。这个项目作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和招商引资的样板工程,处处享受着“特殊关照”。从购买厂房、通水通电、出具验资证明、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协调银行贷款,都由县主要领导出面引荐,由主管工业副县长跟踪协调,由工业局干部全程陪同办理,能优惠就优惠,能简化就简化,一路绿灯,畅行无阻。

很快企业建成投产,在全国十多个省市建立了销售网点,并与日本一家企业达成代理协议。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产品一度十分畅销。在短短8个月生产时间内,给县里上交税款40多万元。

但从2001年开始,这家企业就陷入各种磨难之中,2001年一年时间内停水或者水浑不能使用时间就达到220天。对一个依靠水生存的食品加工企业来说,无疑是断了生路。截至2002年7月31日,累计亏损已达到129万元。

这家企业由盛转衰恰恰发生在2001年县领导换届前后。这一年前任县委书记因受贿免职,一直“跟踪协调”的主管工业副县长也被调整。该企业一再与当地领导和有关部门交涉,都没有结果。

一届政府一个发展思路,所谓“换届”即“变脸”,无谓地增加了企业投资风险,甚至使好项目变得根本不可行。某县一位中层干部私下对记者说,不到十年时间,该县换了四任领导,每任领导都提出新的治县方略,一会儿是这个兴县,一会是那个兴县,发展思路不同,工作重点也不同。新领导上任都要整顿一批企业,扶持一批企业,因为企业是发现前任领导经济问题的最好突破口,也是领导个人使用最顺手的钱罐。许多企业的生死大权不是掌握在市场手里,而是握在个别领导干部手里。企业为了迎合领导口味,不惜作假账。

一位外商对记者说:“同样一件事情,不同领导的做法大相径庭。在中国最难处理的就是这种关系,付出的隐性成本也是惊人的。”

兰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聂华林教授认为,这种现象从表面看只是个别领导干部违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根据个人好恶决定工作方向,导致党在某一区域的政策执行缺乏延续性和统一性;从本质上看,这种现象则透视出部分基层政府和政府公务人员较普遍的信用缺失问题。一个缺乏诚信的政府必然会形成一个缺乏诚信的社会,再往深处说,则归结于我们现行体制中一人独断、缺乏有效监督的问题。(《瞭望》2003年第40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