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晨 |
杨晨的父母都是首都机械厂的工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杨晨的父亲杨众泰的最大爱好就是踢足球和打篮球。有一次比赛,冲撞中,杨众泰的手指被折断,疼得大汗淋漓,小杨晨吓得哭起来。只见父亲让厂医包扎一下又上场继续比赛,小杨晨反而不哭了。2001年世界杯外围赛,杨晨在右肩骨折的情况下咬牙比赛的场面令全国观众感动。杨晨说,自己从小就崇拜父亲这样的男子汉,因此自己也决不会当懦夫。
刚上小学一年级,杨晨就喜欢上了足球,杨晨的母亲不大愿意儿子干这一行,因为这一行很容易受伤,而且成才的可能性太小,她希望儿子成为家里的大学生。杨众泰考虑再三,决定还是尊重儿子的选择。从此父子俩开始了艰难又充满风险的“跋涉”。杨众泰教他传球、跑位、射门,小杨晨进步挺快。到了小学三年级,杨晨去了少年宫足球队,杨晨家住在丰台东高地,两地相隔20公里,杨晨跑来跑去非常辛苦,有时在公共汽车上就睡着了。父亲不“可怜”他,反而总是一脸严肃地提醒他:“那么多人都想当国家队员,哪儿那么容易?多少人在竞争,不吃苦中苦行吗?”杨晨至今仍感慨地说:“小时候和我一起在体校的球员没有几个能踢上职业队,大多是踢球、上大学两大皆空,有的现在还待业。如果父亲当时心软一点,我很可能现在还在为找个理想的工作奔波。”
有一次比赛,杨晨表现特别失常,连北京球迷也不客气地喊出:“换杨晨!换杨晨!”杨晨心里很难受,很长时间不愿意在公共场合露面,杨众泰对儿子说:“你才21岁,缺点早点暴露出来不是坏事,这是当职业运动员都会经历的。”杨晨终于振作起来。后来到德国,杨晨又经历了教练马加特对他有成见、横竖不用他的挫折,但杨晨以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化解了危机。这与在父亲熏陶下培育出的他的刚强性格有关。
杨晨成了公众人物,不少媒体很想采访他的父母,也有电视台希望去他家拍摄采访,但他的父母都谢绝了,理由很简单,杨晨出名,父母不能跟着出名。杨晨的母亲说,千万别把我们当报道对象,我们就是普通人。杨众泰说得更明白:我就怕因为杨晨而失去老朋友,朋友们别议论老杨有个有名的儿子就跟过去不一样了。杨晨在市内有套新房,几次催他们去住,他们都不去,说丰台虽然是近郊,但朋友都在这边,到闹市区反而不习惯。杨晨还不甘心,说你们的房子还像十几年前的,我给你们装修一下。催了几次,杨众泰有些不高兴了,他严肃地对杨晨说,我们在电视上看见你把球踢好了,就是你对我们的孝顺,装修的事你就别再提了,如果你怕你的朋友来给你“跌份”,你以后就少来。从那以后,杨晨就不再提装修的事了。
2001年,杨众泰代表杨晨领年度最佳足球运动员奖,很多人都说:“杨晨他爸怎么穿着80年代的衣服,有点太朴素了。”杨众泰在领奖前的确考虑过,是不是穿得体面一点,别给杨晨丢脸,后来他还是想通了,“我又不是习惯了西装革履的人,非要打着领带上去,自己也觉得别扭,穿‘土’一点没关系,只要整洁就行。我感到别连一些老朋友都觉得你和他们不一样了,那真是太可悲了”。
杨晨的姐姐杨薇,本来是北京一个大饭店餐饮部的经理,后来饭店要精简员工,决定精简年轻能干的她,理由是她弟弟是杨晨,言外之意是她有靠山。杨晨虽然马上把姐姐和姐夫接到德国,但依然不安,因为他知道,姐姐是个非常要强的人,自己即使养姐姐一辈子也养得起,但那是对姐姐自尊心的一种伤害。
(《人物》200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