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手稿消失中的历史遗迹

2003-11-0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2003年11月,某国家级研究所庆祝建所45周年的大型展览即将开幕。从该所45年的漫长历史里,只找到了寥寥几位科学家的原始手稿,而且大多是1995年以后的。

因为拍摄院士画册并经常与著名科学家来往,展览筹备者之一的侯艺兵认为,之所以手稿保存不善和收集困难,从科学家自身原因说,他们往往只重视研究的成果,对于手稿,他们认为,这些不严谨,有错误,非结论性的东西,没有价值。

有一次,他去看望彭桓武院士,彭院士的一份研究草稿正放在桌上,见侯艺兵索要,彭院士颇为不解:“这有什么用,你要它干吗?”便随手扔进了纸篓。

科技情报信息中心的武夷山认为,尽管文物的精神价值是第一位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发展轨迹,可从这些文物中凸现出来。如果从有用没用来谈论手稿,是“太功利了”。但一些手稿,还是能够派上用场的。两年前,安徽教育出版社准备出版邓稼先的文集,调查后发现,除了封存的“绝密”材料外,几乎无物可编。幸亏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珍藏了邓稼先三部未完成的专著,才使文集得以汇编。

说起科学文物的保管,中科院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有很多苦衷,首先是公众文物意识较淡,甚至不把这些东西当成是文物,给征集工作造成很多困难。当年陈景润的手稿,装在麻袋里,堆在数学所的过道里,后来数学所要交还给陈景润夫人尤昆,尤昆也不知该如何安置这些手稿。历史博物馆得知此事,便主动找到尤昆,才使这些手稿得到安置。其次,收集的大多是结论性的文稿,演算过程、实验记录等很少能收集上来。此外,由于没有经费支持,那些本就不多的手稿也面临着危机。有些珍贵的手稿已经“酥”了,变得很脆弱。

与国内情况相比,国外对科学手稿是相当重视的。不久前出版的《钱学森手稿》就是钱学森上个世纪40年代,在美国的同事,从美国各地收集起来,捐给中国的。在国内的科学文物,散落遗失,我国科学家留在国外的手稿,却被严密保管和精心收集,这中间的巨大差距,值得我们认真面对。(《科学时报》2003.10.31)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