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历史剧面对中国文化的糟粕和精华,要用一种人文主义的思想来观照。我从来觉得《赵氏孤儿》宣扬的精神恰恰是中国落后的东西。因为所谓忠义这种东西,跟人文主义就是相反的。人文主义强调每一条生命都是宝贵的,都没有贵贱之分。而《赵氏孤儿》恰恰是程婴一直作为一个忠义的典范,把自己的儿子牺牲。他凭什么牺牲自己的儿子?他儿子难道就是那么贱吗?如果这么写,《赵氏孤儿》就有意思了。比如赵氏孤儿就可以问程婴:你当时把自己的儿子献出来,你是怎么想的?这么多年有多少痛苦?等等。
对于话剧,中国已经失掉10年到15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话剧界实际上并没有考虑到话剧的根本是什么。形式固然重要,但自从搞了形式以后,所有的话剧界人士就按捺不住:我要越性越好,越荒诞越好,越出彩越好,就像时装表演一样。这样,10年的时间里,失去了一代能够思考的观众。80年代初期时,青艺演《伽利略》的时候演了多少场?人们就是要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人生,怎么思考生死,怎么思考真理。话剧危机最根本的是失去了思考的群体。艺术不是享乐,艺术里包含着快乐,但是这种快乐跟感官上的享乐还是不一样。所有伟大的艺术家都是痛苦的,因为他思考的都是人的生、死、爱、恨,不一定是一种东西就能满足他。(《北京日报》2003.11.30)
《赵氏孤儿》的故事,源自元代纪君祥创作的元曲《赵氏孤儿大报仇》,该剧情节浓烈却相当单纯:战国时期晋国权臣屠岸贾与赵盾文武不和,屠岸贾遂设奸计杀死赵盾全家三百余口。赵盾之子赵朔的门客程婴感其恩而救出他的遗腹子,屠岸贾为绝后患欲杀全城半岁以下婴儿,程婴以己子谎称孤儿,救其性命,并将被屠岸贾收为义子的孤儿抚养成人,最终以得知真相的孤儿大复仇而完结。(据中新社应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