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北京市西城区某中学初二男生小徐出手打了爸爸。被打的老徐事后叙述时语调仍然伤心:“我发现他眼中闪着野兽般的光。”
冲突是这样爆发的:上午老徐出门时嘱咐正在上网的儿子:“别玩啦,好好看会儿书,该期末考试了。”然而等到下午回来时,他发现孩子还在上网,而且正跟网友聊得高兴。老徐顿时火冒三丈:“你都上了10个钟头了,你每天都在干什么!”随即上去拔掉电脑所有的插头。这一行为引起小徐的激烈反应,他红着眼睛上前一把推开老徐,嘴里喊着:“要打你打得过我?”老徐的肩膀上挨了一拳。
“在我所了解的情况中,发生孩子打家长行为的一般年龄在14至16岁左右,初二、初三的孩子较多。”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宗春山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发生孩子打家长行为的家庭,家长的职业多为教师、高层领导等较为权威的职业。从事这些职业的一部分家长往往把自己的社会角色带入到家庭角色中,对孩子实行高压教育,因此引起了孩子的反抗。
其实,虽然孩子和家长有冲突,但大多数孩子打了家长之后,都会表现出深深的悔意。
11月,朝阳区的一个16岁的男孩不但因为不满父亲的批评和父亲动了手,甚至还把父亲关在了家门外几个小时不让其进门。几个星期后,这个孩子给爸爸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知道我错了,可是,我一直都非常苦恼,觉得你特别不理解我,我特别不爱回家,也特别不爱和你说话……”
宗春山告诉记者:“14至16岁的男孩产生打家长的行为,与他们的青春期成长过程不无关系。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同时也对父亲的威严开始反抗。”
“孩子打家长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家长也有责任,我们的亲子交流方式一定要改变。”北师大心理系许燕教授说,“家长必须和孩子平等地交流,这是解决孩子打家长问题的关键。”(《北京晨报》200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