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失语的书评

2004-01-18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某个时段里,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报刊上会同时出现关于某一本书的评介文字,这些文章大同小异,有褒有贬,弄出了很大的动静。但静下心来想一想:如果没有人为的操作,除了重大的时政要闻,这样的“同声合唱”可能发生吗?

一本书的畅销除了内容本身之外,更重要的得依靠“策划”和“营销”。在出版社的眼里,书稿的内在品质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关键是有没有“卖点”和“兴奋点”,是否具备畅销的潜质,能否人为制造一个阅读“热点”来炒作才是决定性的要素。一旦确定目标,他们会开动全程的“包装”流水线,雇请知名批评家召开各类“作品研讨会”。然后,他们开始利用网络优势,将这些所谓的评论文章发给全国各地的媒体。接下来,他们会给媒体编辑寄稿费、按销售量和作者利润分成,还有就是寻找下一个炒作目标。

不难看出,出版社—批评家—媒体构成了一个“生物圈”,共生共荣,经济利益是贯穿其中的核心要素。在利益的魔力之下,批评家失节了,书评失语了。失语的书评,不仅会败坏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会恶化整个出版界的生态。

(《光明日报》1.7吴锡平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