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但民间仍习惯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的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7月,当时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向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这一项,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元旦改称春节,一直相沿至今。
90年来,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都重视民族传统的新年,把春节当作最重大的节日来过。人们接受“春节”的称谓,是因它既区别了公历新年元旦,又因其在“立春”前后,表示春天的到来或开始,也符合岁首之意。(《新民晚报》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