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品牌厂商还利用中国廉价的厂房和劳动力生产他们的产品,然后销往世界各地。拥有2000多家服装企业的东莞,其中60%为外来加工的小企业。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50多个服装名牌在中国都有生产基地。
外国的名牌向中国市场大举进攻,使消费导向成了“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圆”。
然而,国内品牌要生存,不少企业走了“克隆品牌”之路。由此,中国的服装出现了4大“克隆”流派:京派以“克隆”欧美为主,海派以“克隆”日本为主,粤派以“克隆”港澳为主,汉派“九省通衢”,什么服装都“克隆”。有一首打油诗说:“卡丹”到处有,“狐狸”漫山游;“老爷”被偷车,“鳄鱼”全国游;“金利来”,愁!愁!愁!!!
“克隆名牌”虽然为一些企业带来暂时的效益,然而,它是以毁灭自己品牌为代价的。其结果是,中国服装被外国品牌洋化了,即使自己制作的品牌服装也要取个洋名字,如北京的“伦敦雾”、上海的“奥德臣”、广州的“维拉尼诺”、杭州的“蓝威铭”,中国的服装完全失去了个性。
北京赛特购物中心总经理池洋说,只有了解中国人的消费心理,将品牌自有文化与中国的消费文化更好地结合,才是中国产生国际品牌的根本。 (《市场报》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