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2岁的宋西平已经做了32年漆器,屡次在全国获奖,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但她说,漆器市场远没有记者想象的那么好,她的生产充其量称为私人作坊。据说,成都曾经有个漆器厂红火一时,但现在,工厂早已处于半瘫痪状态,年轻人几乎都耐不住性子,所以市场上很难看到精美漆器的影子。宋西平说,这次庙会10多天来有不少订单,但她实在不敢接,“我就一个人,作坊式生产,就算加上漆工和徒弟也才5个人,这样的速度怎么能应付市场需要?现在我愁的是有市场做不出来罗。”
多年前,一位美国留学生偶然在高崇洋那里看到了神奇的棕编,便买了一批到美国。没想到棕编竟在美国热销,留学生在那里开始了成功的棕编销售,订单飞向高崇洋。从此高崇洋开始全力拓展他的棕编产业,把传统的民俗工艺推向市场。他不停地翻腾手上的骏马,让记者猜成本。在大庙会上,这样一匹马最多时能卖到20元,其成本可能在10元左右?高崇洋听后竟开怀大笑起来:“棕编是一项‘化腐朽为神奇’的工艺品,利用的棕叶都是废弃品,成本不到1元,但在国外却能卖到近30美金。”
连续10天,梁开通都要在大庙会里上演一段传统皮影戏。今年58岁的梁开通应该算是成都皮影的一把好手了,在他之上的皮影表演大师大多已作古,在他之下无人能及。于是,大庙会的皮影成了梁开通一个人的舞台。他向好奇的人们一一讲解,单独分解动作,小小的摊子俨然成了一个临时学堂。然而观众越多,梁开通就越累,他所表演的传统皮影竟然找不到人来顶替。大年初八,在风雨中坚守阵地10天的老汉终于病倒了,大庙会里的成都皮影也就此宣告结束。
梁开通说:“皮影在外国很有市场,但在国内就是没法演。”他说,成都皮影现在处于没有剧场演出、打不开局面、后继无人的境地,所以只能把市场放在国外。
成都民俗的“五朵金花”,漆器、棕编、蜀绣、蜀锦、银器,尽管挣扎但各有“表情”。蜀绣不敢进庙会,原因是交不起摊位费,最后成都市群众艺术馆掏了腰包资助蜀绣进了展场。
在低迷徘徊的也好,正战斗在风口浪尖的也罢,无论多么艰苦也没人轻言放弃。成都民俗在挣扎、在创新,这是一种顽强生命力的昭示。(《四川日报》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