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开始,一些国企陆续退出绿茵场。前卫寰岛(寰岛集团是原公安部下属企业)由于中央要求党政军(含武警公安)系统不得办企业,脱钩后的寰岛集团随即对足球失去了兴趣。两年后,深圳平安退出,原因是新《保险法》第四章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建设保险业之外的企业。
但更多国企退出足球场,还是由于在经营上出现了问题。四川全兴集团董事长杨肇基觉得足球不能再玩下去了。他对身边的人说,资金上的压力很大,全兴拿不出更多的钱来搞足球。
奇怪的是,在甲A十年中途,已经不少足球俱乐部认识到它是一个不赚钱的“买卖”,但这并没有阻止后来国有企业仍然介入足球。
1997年,红塔集团总裁字国瑞决定投资足球,集团上下一片反对之声。但当地政府对此争议项目却非常支持。
全兴集团的领路人也是当地政府。原四川全兴俱乐部总经理许勇说:“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俱乐部总经理都是体委系统的,这也证明企业介入足球带有明显的赞助性质。”
就这样,国企在复杂的参与初衷下走进了足球场。辽足俱乐部总经理张曙光说:“一些国有企业花钱不心疼,他们会不择手段地想赢,结果把整个足球市场都搞坏了。”
据说,四川全兴集团退出足球,缘于其向政府提出能否把俱乐部的税收减免一部分,但未果。全兴集团自认为是政府把它带入了足球圈,但自己经营上有困难时,政府方面却没人挽留。
作为国企的红塔集团在退与不退之间,也主要是看政府的态度。
没了政府支持,在中国搞足球不仅是赔本生意,而且社会效益也要打折扣。
2003年,中远集团投资的俱乐部买进球员申思大约花了900万元!这个价钱在中国几乎能养一个小俱乐部。“花这么大的价钱买队员,为什么?一句话,不是自己的钱。”原沈阳海狮足球俱乐部总经理章健感慨地说。
“在国企强势资金的支持下,甲A的虚假繁荣和泡沫得以支撑。”中体产业公司董事长魏纪中说。90年代末,在强势国企的进入下,中国足球开始脱离“小本经营”的时代,成为金钱堆砌的游戏。之后两年,随着大量势大财雄的国企纷纷介入足球,球员的身价和工资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中国的足球开始出现花钱如流水的局面是从前卫寰岛开始的。前卫寰岛俱乐部的大股东是寰岛集团,属于中国企业500强之列。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前卫寰岛把其他俱乐部的许多优秀队员都笼络到它的旗下。
章健说:“这就刺激了其他一些俱乐部,钱可以换来成绩。遗憾的是,与此相伴产生了联赛中的假球、黑哨,使得职业联赛的关注度大大降低。这是中国职业足球的瘟疫,瘟疫的温床实际上是来自国有企业。”(《新闻周刊》200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