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开始了一场以整齐划一的功能区规划、大规模城市清理重建及城市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改造运动。然而,尽管标以“现代化”之美名,但却难以如想像的那样博取广大市民的支持而一帆风顺。事实恰恰相反,城市改造始终伴随着激烈的反抗。
什么是城市?应该怎样建设城市?一系列问题似乎都需要做重新深入的思考。
1961年,美国人简·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生与死》一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认为: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产物,城市居民的兴趣、能力、需求、财富及口味千差万别,因此,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经济角度来看,城市都需要存在种类各异且能相互支持功能的多样性。为保持城市的多样性,必须尽可能地保留传统,减少区块分割,增加居民的接触机会。基于对城市多样性的追求,雅各布尖锐地批判了大规模城市改造,认为此举缺少弹性和选择性,排斥形式多样的中小商业,是对城市多样性的严重破坏。她说:“大规模改造只能使设计师血液澎湃,使政府官员和地产商血液澎湃,而广大市民总是成为牺牲品。”作者最后指出:必须改变对翻天覆地剧烈变化的追求,转而形成一种连续的、逐渐的、复杂的和精致的变化。
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有如在玩功能区的拼图游戏,又如在进行一场物资投入量的竞赛,而缺少的,正是对城市多样性和城市建设人性化的关怀。今天,当我们面对一系列存在于城市改造中出现的问题时,是否也应该深刻反思一下自己的城市理念呢?(《中国青年报》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