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的头面人物杜月笙又被重新翻了出来。又是出书立传,又是刊登回忆录,又是拍电视,谈到了他如何资助许广平先生出《鲁迅全传》,如何在抗战初期赠送八路军一千套防毒面具,如何在上海从事慈善事业等等。他的江湖义气和人生哲理,也被某些人士奉为真谛。
杜月笙一生中确实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之后,当时上海最具力量的是号称有八十万会员的上海总工会,其第一把手就是中共党员汪寿华。由于工作需要,汪寿华也是青帮中人,而且是“通”字辈,比杜月笙“悟”字辈还高出一辈。在以前的交往之中,两人的关系是不错的。1927年4月11日夜晚,杜月笙下帖子请汪寿华到他刚落成的华格臬路(今宁海路)杜公馆碰面吃茶,说是有要事商量。大意的汪寿华单刀赴会,可他一到杜公馆就被杜月笙手下的“小八股党”大流氓团团围住,一顿毒打。随后,这帮流氓就将汪寿华塞进麻袋,运到枫林桥活埋了。当第二天凌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时,八十万人的总工会一下子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随即是血腥的屠杀,几千名工人血流成河……杜月笙为此得到了蒋介石的褒奖,被封为少将参议,也一下子跃为帮中第一人。以后无论他怎么小恩小惠想法弥补,但他就此和共产党结下了血海深仇;同时,他被帮中的许多人视作为“不仁不义”、“残害同门”……
岁月悠悠,我们把许多老上海人拿出来品味,但应该想一想,他是谁?他做过些什么?因为我们同样不能忘记:在这一块土地上还有背信弃义、卖友求荣、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文汇报》3.2吴基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