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故宫护宝一家人

2004-03-18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梁匡忠感叹当

年与父亲一别成永诀 梁金生走上了与父亲同样的岗位

梁匡忠老人今年80岁了,与故宫国宝相伴了整半个世纪。

梁家与故宫颇有渊源,梁匡忠的曾祖父曾经是宫廷画室如意馆的掌管,爷爷和父亲都在那里画画。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临时政府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宫里的物品,梁匡忠的父亲梁廷炜成为其中工作人员之一。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华北告急,故宫博物院院藏精品南迁上海避难。已经懂事的梁匡忠清楚地记得父亲跟随文物一同南下的情景,“因为不知道上海是什么情况,母亲和我,还有两个弟弟就先留在了北京”。3年后,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上海的文物又分批转运至那里。父亲感觉形势基本稳定下来,一家人就在南京团聚了。

半年后,中日战争爆发了。南迁文物再次避敌西迁,梁家人也开始了动荡的迁徙生活。由于每个地方停留的时间都不长,一直在路上,梁匡忠的书念得断断续续。这批文物最终到达四川后,父亲一个人要负担3个儿子的学费,经济紧张,而从北京汇来的生活费又常常不能按时到达。17岁的梁匡忠决定不读书了,于1941年7月正式进故宫博物院工作,看管库房。

在乐山的库房干了不到一年,梁匡忠又被调到峨眉办事处的库房。“那时一个库房由一个职员和一个工友看管。两个人整天面对成百上千的箱子,没人说笑话,生活孤单。”

梁匡忠每天都要去检查库房,看房子漏不漏雨,东西受潮没有,还要防火防虫,因为一切都事关国宝的安危,他自知责任重大。位于四川的所有库房他都跑遍了,运输文物的时候还要跟着押车,不敢出一点差错。押车途中会面临各种险情,车况、路况和天气状况的突变,甚至遭遇土匪打劫。“有一次我押车走到半路上,路中间被放了一排石头,车过不去,山上有人影在动。好在我们车上架着机枪,最终没有出事。”但碰上车坏了、路塌了,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挨饿受冻却是常有的。

梁匡忠与当地姑娘结了婚。也许是为了纪念跟随国宝奔波的岁月,子女们的名字与故宫文物的迁徙地息息相关。“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在峨眉出生,所以叫峨生,第二个取名嘉生,因为乐山古称嘉定府,金生和宁生是东迁到南京后出生的,等随西迁的文物最终回到北京以后,我们又有了小儿子燕生。”

抗战胜利后,故宫博物院奉命复原,分置在峨眉、乐山和巴县库房的所有文物分水、陆两线转运南京。梁匡忠押的船是艘登陆艇,先随文物回到南京。父亲与他分开行动,母亲与妻儿则跟其他家属踏上了返程的路途。

可回到南京不久,国共内战的局势对国民党军队越来越不利。国民党政府打算逃跑,决定将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存放的文物运往台湾。父亲被派随着运到台湾的文物走,梁匡忠则留在南京看守剩下的文物。

1949年1月6日,父亲登上了招商局派出的海沪轮,并带走了母亲和两个弟弟,还有梁匡忠的长子梁峨生。谁也没料到这一别竟成了永诀。等到上个世纪80年代梁匡忠辗转获得台湾家人消息时,父母已经双双去世了。

解放后,梁匡忠继续在故宫从事库房的文物保管工作,一直干到1994年70岁退休。退休后,他又被院里返聘了8年,帮助国家文物总店鉴定文物。

1979年,梁匡忠的二儿子金生,在内蒙古牧区插队11年后,回到北京参加招工考试。由于从小耳濡目染,他对故宫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当在招工单位的名单里看见故宫博物院的名字时,他毫不犹豫地填写了志愿,尽管插队时他一直担任小学的校长,而进故宫只能去工程队搞维修。

现为故宫文物管理处处长的梁匡忠,再一次与迁徙的文物发生了联系。遗留在南京的2000多箱文物,被故宫委托给江苏省政府暂存,以便日后再运送。但上个世纪60年代发生的一系列运动,导致这些文物没能运回北京。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梁金生随院领导几次赴宁,负责协调文物的北返事宜,但至今未果。

如今,故宫正在进行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殿内陈设也等待扩充。运往台湾的国宝不知何年才归。梁廷炜在海峡那边没能等到这一天,留下80岁的儿子梁匡忠和50岁的孙子梁金生继续守候。

(《北京青年报》3.11)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