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罗素的一篇评审报告

2004-04-18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罗素(1872――1970)是英国哲学家,一生成就甚多。维特根斯坦(1889――1951)是奥地利人,后入英国籍,是罗素在剑桥大学的学生。他死后,英国人称他为英国哲学家,德国人称他为德国哲学家,奥地利人称他为奥地利哲学家,可见他的分量。《逻辑哲学论》是他的成名作,深奥难懂,影响至今。他的为人也古怪。他先受罗

素哲学的影响,后来罗素又受他的影响。他不但受学于罗素,而且其天才被罗素发现。他的成名作就是他在一战时的俘虏营中写成的,多亏罗素帮忙,才能出书。罗素为他的书写序,据说他还不感兴趣。他多次与罗素争论,弄得罗素很不开心。1916年罗素与友人信里说到他“遭到维特根斯坦最猛烈的批评”,这种批评“是我一生中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一个事件,而且对我此后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影响”。同年他还说,“维特根斯坦的批评使我有一种失败感”。可见学生的批评对罗素有多大的震动。

1930年,维氏的经济情况不大妙,极需一笔资金才得以进行研究。但是学校的评议会说,要得到资金,必须有一位专家对维氏的研究提出评审报告,于是找到罗素。罗素在病中读了维氏的草稿的一部分。他写的评审报告的结论是这样说的:“维特根斯坦的这部新作所包含的一些理论是新颖的、极有创见的,而且无疑是重要的。它们是不是正确,我不知道。作为一个喜爱简单性的逻辑学家,我本来愿意认为它们是不正确的,但是从我已读过的东西来看,我深信他应当有一个机会来把它们完成,因为当其完成时,将不难判明它们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哲学。”看来,凡有创见的著作,就值得支持。是否“正确”,不应是唯一的标准。罗素的评审报告不吹捧,不压抑,评价得当,说话坦诚且有情感,真是大学者本色。(《新京报》4.7李国涛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