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有关部门虽然不断采取措施,控制钢铁、电解铝、水泥这三个行业投资过热的现象,但今年一季度以来,这三大行业的投资过热现象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那么,引发投资过热的根由到底在哪里?应该如何调控?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郭励弘说:“过去关于投资的统计数据比较欠缺,对于投资主体到
对此,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一位专家认为:“中央和地方、国有和民资,大家都差不多一半对一半。但主要还是资本追逐高盈利的结果,在整个国内外金融市场低利率的情况下,钢铁业不仅创造了购销两旺的局面,而且获得了超额利润。高价格摆在那里,大量的进口摆在那里,投资者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只要无法让价格这个指挥棒降下来,投资增加是必然的。”当然,地方政府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政绩观的驱动下,就寻找那些短平快的经济增长点扩张。
严控市场准入,加强金融调控,开展土地整顿,面对这轮投资过热,中央已经狠下决心。众专家都强调,这次的宏观调控是否得当,关系到我国在目前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发展大局,千万要慎重,不要把相当好的经济形势搞糟了。
郭励弘说,从过去经验就可看出,行政投资往往是依靠坏账战略和行政垄断这两种手段来推进,而民间投资的钱来自其过去积累,有足够的抵押,还可以得到比国有投资更高的效率。这次宏观调控若不按市场经济规则,依然坚持政府配置资源,采取审批、砍项目等行政色彩较浓的手段,这是一种倒退,会造成很大的后遗症。“我国自1997年积极启动民间投资以来,现在正遇上发展好时期,为何又要压下去?当初市场准入就把民营资本卡得很紧,要清除时又要对它下快手,这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他建议,国有资本这时可以尽快退出,以减少新增投资,让高效率的民间资本获得更多的钢铁生产能力。要真正控制类似三大行业这样的投资过热,实现经济良性发展,关键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行政主导型投资推动”向“企业主导型投资推动”转变,从“投资推动型经济增长”向“消费推动型经济增长”转变。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专家说:“我们曾预测过电厂已经过多,三年之内一个电厂都不要上,但现实却是必须面对20多个省普遍缺电,几年之内也难以缓和。历史的经验告诉投资者,还是听市场的好一些。”他还说,当务之急是中央政府的指挥棒要改变,要把地方政府的政绩观念调整过来。(《中国经济时报》4.19朱菲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