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搞起了“大包干”,次年就翻了身。小岗村从此成了改革天空中的一颗耀眼的新星。然而,20多年过去了,当年大包干的带头人严俊昌却无限感慨道:“我们是一步越过温饱线,25年未进富裕门!”
上面是这样帮助小岗村的:省财政拨了二百万元专款,为小岗村修了8公里柏油马路,以便领导视察
20多年来,应该说上面为小岗村没有少忙,但一直都忙在“包装”小岗村这个典型上,以增加“政绩”的“亮点”。结果,小岗人既看不到自己发展中的严重问题,也看不到外面的大千世界,成天陶醉在“当好典型”,“迎接参观”……的满足之中。改革锐气被“包装”疲了,自强精神被“包装”软了,以至今天还有村民质问记者:“既然小岗贡献那么大,国家为什么不托我们一把呢?小岗上去了,大家面子才都好看啊!”很显然,是玩假弄虚把小岗村挡在了富裕门外。(《今晚报》4.23高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