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斌撰文指出: 据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马大正近日透露,预计整部《清史》将达3220万字,初稿将用6年时间完成。
对于绝大多数人,甚至对于很多专家学者,读完3220万字的一部断代史几乎都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这部书肯定牵涉到许多考据,这些东西,虽然在历史研究上有很大的价值,于普
从方便普通读者阅读与历史研究这两个不同角度出发,可否考虑将这部书稿分成两大部分,主要部分以概述历史大事、描述重要历史人物为主,客观公正、正本清源,注重与《二十四史》的衔接,讲求文字流畅、通俗易读,篇幅控制在200万字以内;另外一部分属于纯学术范围内的部分,可以作为补记划分为不同部分分开出版,方便有需要者有选择地购买。这样做可能比笼统地编一本3220万字的庞然大物要好一些。
彭兴庭认为: 有人质疑:3220万字的《清史》编给谁看?笔者以为,这样的担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清朝《四库全书》当初编纂的时候
有没有怀疑这8亿字给谁看呢?然而,这部遗产的价值,我想应该没人怀疑的。从我国历代修史情况来看,《隋书》100万字,《新唐书》360万字,《宋史》800万字,《明史》500万字。这些天文字数不要说对于古人,就是在今天知识爆炸的社会来说也是一项浩大工程。他们编出800万字、500万字的巨著时,有没有考虑这些书到底有多少人购买呢?
清朝时期,不仅国内关系错综复杂,而且联系整个世界大背景,科技发展,经济进步,以及近代以来各国交往日益频繁,清朝的盛衰变迁是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经历过的巨变。用3000余万字来描绘这个社会变革的图景,又怎么会多?若单纯考虑“编给谁看”这样的“市场导向”的话,所有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基础学科莫不是都要关门?(《中国青年报》4.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