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了,自从何洪水的父亲从朋友那里换来这架云锣后,它便一直被家里人当宝贝一样地收藏着。“这是件古物”,年过不惑的何洪水对此深信不疑。可除了知道它是一件乐器外,关于云锣的历史、确切年代、真实价值等,工人出身的何洪水一概不知,也无从得知。
有一天,何洪水听一个朋友说,从电视上看到专家为
一个电视栏目掀起的涟漪
《鉴宝》是一档鉴定个人藏品的栏目,于去年10月25日正式播出,每周一期。节目第一期,便创下了0.33%的收视率,仅次于当时经济频道收视率最高的《非常6 1》,这是一个人数超过40万的收视群体。从栏目开播至今,不到半年,已经收到5万封观众来信,和要求鉴定的藏品图片10万张。
于是这个本意是“聚集一群甘于寂寞又酷爱艺术的文人,小聚而欢”的节目,现在却吸引了很大一部分普通百姓,这些人里有干部、工人、退休职工,也有农民。
事实上,《鉴宝》的观众不过是中国民间藏宝中的冰山一角。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怀旧风气的盛行,民间收藏人群急剧膨胀。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收藏爱好者约7000万人。他们构成了国内收藏界“金字塔”的底座,这些还不包括因祖传或意外获得“宝物”的人。
电视游戏拍板宝物价格?
《鉴宝》节目中让人最感兴趣、最刺激的就是专家现场断定宝物价格的环节,这也是藏宝人找到栏目组不惜在全国观众面前亮出私家宝物的最主要目的。然而观众在热衷于窥私和获得讯息的同时,也对节目中专家鉴宝的权威性及宝物是否有价无市等问题心有疑虑。
对于价格的权威性,《鉴宝》栏目的工作人员解释说,“我们请的专家,都是穷尽一生专研一个项目的行家,比如说研究瓷器的,他不会去研究玉器;研究玉器的,他不会去研究别的杂项。”另外,“现场发布的藏品价格是经过场外3个专家讨论过的。”
故宫博物院专职研究陶瓷史的专家杨静荣却认为,“鉴定文物,仅凭经验和眼力是不够的,哪怕是专家。比如陶瓷鉴定,个人经验仅在断定它的具体年代,比如是明代还是清代时才起作用。如果要对瓷器作一个科学准确的断定,必须依靠碳14、热释光等技术。”
王子初,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从事音乐史研究40年。他对何洪水收藏云锣的真伪和价值做了现场鉴定。王子初说,云锣最早出现在宋代,俗称“九音锣”,其作用类似西洋乐队中的三角铁。他推断何洪水收臧的云锣年代大约为清代前期,因此给出市场参考价5000元左右,这显然与何洪水10万元的自我估价相去甚远。
王子初解释说,云锣的价格之所以偏低,是由于“目前在收藏界,古旧乐器被称作是冷门中的冷门,往往是有价无市”。只有收藏者成套收藏,它的意义才非同寻常。
“价格是电视表现的一个手段,价格竞猜能更好地激发观众的收视兴趣。”《鉴宝》节目的编导不讳言节目的娱乐性和游戏性,“游戏并不一定就是轻浮低级的,以游戏的形式,让人们在轻松的状态中得到文化熏陶,有什么不好?”
然而专家却对节目中过多的游戏性和娱乐性表示不同的看法。中华世纪坛博物馆研究员刘建业认为,《鉴宝》的娱乐化成分太重。在现时的收藏品市场,卖者关注的是藏品的真伪和市场价值,买者关注的也是藏品的真伪和市场价值,对藏品的赏析反而成了附着在整个投资过程中的点缀。
“这是本末倒置!”刘建业尤其质疑贯串《鉴宝》节目始终的价格竞猜环节,他个人不希望这档以传播收藏文化为命题的电视节目,被娱乐化的手段模糊甚至消解其初衷。(《新闻周刊》2004年第13期邓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