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清朝留美幼童为何提前回国

2004-05-2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1872年-1875年,在曾国藩、李鸿章、容闳等洋务派的主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这原本是清政府设立的一个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进行到第10年时,遭到强烈反对,“留美幼童”被强行提前召回。

曾国藩和李鸿章决定,由翰林陈兰彬担任留学事务局正委员,留学计划的积极倡议者容闳为副委

员。后来,开放的容闳与保守的陈兰彬及其继任吴子登之间产生矛盾,最终导致留学计划的夭折。

李鸿章原计划把留学幼童送入军事学院和海军学院,但当若干幼童从美国的高中毕业、准备到大学读书时,美国政府却没有接受中国政府的请求。同时,美国西海岸出现了“排华”浪潮,给中美关系蒙上了阴影。

国内,容闳和陈兰彬、吴子登为留学生的洋化问题发生了争执,容闳曾向密友、当地教堂牧师推切尔求助。推切尔首先联络美国若干所著名大学的校长,联名致信清廷的总理衙门;还和他的好友马克・吐温到纽约见前总统格兰特先生,请求他的帮助。格兰特立刻表态,“我会给总督大人写一封信,单独写一封,给他施加一些更有力的证据,我很了解他,我的话对他会有分量的。我立刻就写。”

1881年2月24日,李鸿章致电陈兰彬:格兰特来函,幼童在美颇有进益,如修路、开矿、筑炮台、制机器各艺,可期学成,若裁撤极为可惜。李鸿章是久经政治风浪的圆滑老臣。在信中,他没有挺身保护容闳,而是说,多年来,容闳偏重西学,使幼童中学荒疏,他曾一再去信诫勉。又说,学生大半出生于广东,幼年出洋,沾染洋习在所难免;吴子登绳之过严,导致冲突,以至于要“全撤”,未免近于固执。他说,容闳不愿裁撤,是意料中的;陈兰彬坚持全裁,也不是没有原因。倒是吴子登后来提出的是“半撤半留”的办法值得考虑。李鸿章的意见:进入大学的学生应当继续读完,其余学生中选择聪颖可成才者酌留若干,此外逐渐撤回;留学事务局的人员可酌裁省费。由于当时已有近60名幼童进入大学,加上“酌留若干”,这一方案,真正撤回的只是少数。李鸿章的苦心,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他没有想到,总理衙门正好借题发挥,称李鸿章有“不撤而撤之意”,向皇帝呈递了“奏请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的奏折。此后,晚清民初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留美幼童”的身影。他们之中有中国铁路工程开拓者詹天佑,有中华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唐绍仪,有中国第一位大学校长蔡绍基等人。(《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上海文汇出版社钱钢等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