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街道每年为单亲家庭的孩子送温暖。座谈时,主办方希望孩子说出内心的苦闷与孤寂。但出乎意料的是,设想中洒满泪水的座谈会每每冷场,最后只得草草收场。
尊严,某种程度上是人最后的心理防线。对家境困难、家庭破损的学生来说,善意的资助无异于雪中送炭。但与“敲锣打鼓”的同情相比,孩子们更希望得
上海市社科院社会心理学研究室主任李维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孩子尊严的伤害远远大于他所得到的物质资助。贫寒家境和破损家庭的孩子,更渴望心灵和人格上的平等相待。润物细无声式的资助是对孩子稚嫩心灵的呵护,更加人性化。
(《新民晚报》5.21 袁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