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下午4点左右,瓢泼而下的大雨,随着电闪雷鸣与狂风大作,北京的交通顿时几近陷入瘫痪之中。
晚上6时许,记者打伞步出宿舍,在北辰购物中心候车,等了半小时左右,才“拦截”了一辆出租车。从北辰购物中心到安贞里,不足2000米的路途,出租车足足走了25分钟。
6∶30左右,出租车终于从安贞里
据了解,这场入夏以来北京市区最大的暴雨,积水拥堵路段达到41处之多,使得北京市区二环、三环路几乎全部瘫痪。原因何在?北京市防汛指挥中心有关人员宣称,是因为“瞬时雨量超过道路排水能力”。
一位业内人士却持不同观点,他认为缺乏前瞻性、科学性,设计不合理,排水管道小,才是导致此次因暴雨而造成路面瘫痪的重要原因。此话颇有道理。因为记者的老家在福州,这样的大雨,每年在福州总有那么三四次,但像北京这样路段大面积的积水,只有前5年才能见到,后来在道路改造中注意到这个问题后,福州再也没有出现过北京今天这样的窘况了。
据说10日那天有3000名交警在雨中指挥交通,在一个周末的下午还造成了如此严重的交通混乱,如果这场雨下在平时呢?后果更不堪设想。看来,虽然人们对两年前的“雪灾”记忆犹新,但目前的北京交通指挥能力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并没有实现“质”的突破。
面对即将在北京召开的亚洲足球锦标赛以及更远一些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们多少为北京面对突发性紧急事件的应对能力产生了担心。(《中华工商时报》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