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有一种永恒叫亲情

2004-08-0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有些书是看到作者就必须买的,比如杨绛的《我们仨》。杨绛先生原本就有惜墨如金的脾气,垂垂暮年捧出来的一本书,自然更不会有哗众取宠的味道。甚至连成就功名的味道都没有,因为这样的血泪文字纯粹是为自己写,为亲人写,为所有那些渴望温暖的心灵写的。

这是一个平凡的三口之家:父亲、母亲、女儿。即便

这个家的父亲叫钱钟书、母亲叫杨绛、女儿叫钱瑗,它仍然脱不了平凡,因为这个家也离不了吃喝拉撒、生老病死。这个家“与世无争,与人无求,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然而哪个家庭没有这样的愿望呢?我们之所以需要家庭,难道不正是因为我们发现只有亲人才是心灵最后的栖息归宿?毫无疑问,这又是一个非凡的三口之家,三位教授,三位学者,三位真正的诗人。

钱瑗是1997年3月因脊椎癌去世的。次年岁末,钱钟书也撒手人寰。面对空荡荡的房屋,杨绛先生凄然地说:“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于是,失去家的老人将自己变成一个梦,白天飞到古驿道陪伴丈夫,晚上飞到病房陪伴女儿。虽然昼夜奔波让老人疲惫不堪,但她情愿永远做着这个“万里长梦”。直到有一天女儿回“她自己的家”去了,丈夫的小船也在古驿道上看不见了,她才无可奈何地变成一片黄叶,一路拍打着驿道往回走。

杨绛先生说:“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所以,《我们仨》读起来不会让人哭,却会让人痛。第一部“我们俩老了”是引子;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描述了古驿道上的万里长梦;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从1935年一起到英国留学写起,实录了与钱钟书婚后大半生的人生经历,以及女儿圆圆从生到死的完整习迹。区区9万字就将三个生命水乳交融、相濡以沫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杨绛先生写作用的不是笔,而是刀,一笔一画都刻在人的心上。

诚如杨绛先生的感悟,人生无非是一条或长或短的古驿道。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走卒贩夫,无非都是这条驿道上的匆匆过客。因为没有亲人扶持,有的人一生走得形单影只、孤苦伶仃。相比之下,他们仨实在幸福、幸运了很多。杨绛先生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其实我觉得她根本用不着寻觅,因为家一直就在她心中。(《今晚报》7.24)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