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昆与妻子盖燕
刘诗昆少年成名,誉满中外。近年来,他以独特的理念和不懈的努力,陆续在香港、北京、上海等30多个城市创办了50多家钢
钢琴天才 一鸣惊人
刘诗昆与钢琴结缘,一半来自父亲的影响。他的父亲刘啸东年轻时就迷醉于音乐,从山东大学毕业后又报考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主修男低音美声唱法。然而,他最终没有走上音乐舞台,却进入了商界。这给他留下了终生的遗憾。他敏锐地发现了儿子身上的音乐才能,将自己的音乐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他在家里购置了4架进口钢琴,上万张唱片。刘诗昆3岁学琴,5岁登台演出,10岁时在上海举行的全国最高级别的少年儿童钢琴大赛一举夺冠。他先后在上海音乐学院少年班、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并到莫斯科音乐学院留学。
1958年4月,第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在莫斯科举行。这是当时被公认为世界水平最高、难度最大的钢琴大赛,刘诗昆夺得第二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亲自拍电报给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表示祝贺。可以说,刘诗昆的前途无量。
然而,在随后的“文革”中,刘诗昆的手臂被红卫兵用军用皮带铜扣打成骨裂,身陷囹圄5年,并且被迫离婚。后经毛主席的过问,才结束牢狱生活。
喜结良缘 再创新业
十年浩劫结束,刘诗昆重获艺术生命。1982年,刘诗昆去齐齐哈尔演出,报幕员是该市文化宫的女主持人盖燕。刘诗昆的人格魅力、艺术修养和翩翩风度,吸引着这位比他小21岁的姑娘。盖燕的热情关心,也使刘诗昆长期孤寂的心灵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热恋6年,几经波折。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手挽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爱情的力量使刘诗昆浑身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改革开放的大潮,点燃起他从零开始、再创新业的梦想。1990年1月,刘诗昆偕新婚妻子走过罗湖桥,成为香港居民。这成为香港各大报头条新闻和当年香港十大新闻之一。但别人不知道,抵香港之日,刘诗昆口袋里只有300元港币。
在北京时,刘诗昆住部长楼两个单元,每月房租10.4元。在香港,夫妻两人住一套很旧的两房一厅50平方米的房子,每月房租5000多元港币。但是,刘诗昆看到了成功的机遇,相信自己拼搏的能力。他发现,香港的琴童多,教授钢琴收费也是世界上最高的,但香港没有像他这样级别、资历和水平的钢琴家。通过“教联会”,刘诗昆和盖燕借了一所学校的礼堂举行钢琴讲座。没钱登广告,若雇一个人上街张贴广告,一天要50多元港币,不舍得。刘诗昆就找人画海报,拿到中信公司去复印一大摞,与盖燕一人拿海报,一人提浆糊桶,走遍大街小巷,一张一张去张贴。
讲座开讲,刘诗昆在台上讲课,盖燕在门口售票、发名片。通过讲课、开演奏会,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家长打电话来,要求送孩子来学钢琴。刘诗昆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每天授课12小时,每周授课6天,盖燕则承担了招生、排课、后勤等工作。超负荷的工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1992年3月,他们斥资数百万元港币买了房子,办起了第一家“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既教授学生,也经销钢琴。
刘诗昆在香港站住脚后,致力西洋钢琴作品演奏,还将流行音乐改编成广大听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钢琴曲。他频频到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国演出,几乎场场爆满,好评如潮。
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开办后,招生名额很快满员,第二个、第三个“中心”办起来,仍不能满足要求。现在,香港的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已开出6家,学生近3000人。
刘诗昆在香港取得了成功,可是他的目光一刻也没离开祖国内地――
他注意到,国家近年来正在大力提倡、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包括民办幼儿园教育;国家开始重视素质教育和美育教育,强调美育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北京、上海和许多大城市,正在掀起空前炽热的“钢琴热”、“乐器热”。他决定回祖国内地发展自己的事业。
1996年,他投资兴办的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同时在北京和天津开业,社会反响空前热烈。中心办到了重庆、广州、深圳、珠海、福州、南京、海口、成都、郑州、兰州……开办一家,成功一家。他还在北京、上海开办5所刘诗昆音乐艺术幼儿园,学生总数超过2.5万名。
有一次在内地授课时,听到有位家长抱怨市面上钢琴太贵,刘诗昆敏锐地感到,钢琴已不再是贵族客厅里的奢侈品,而开始走进普通百姓的家庭。他头脑里灵光一闪:为什么不去做普通家庭买得起的钢琴?
说干就干,他立即飞到法兰克福去参观那里正在举办的国际钢琴博览会。他博采众长,熔炼提升,设计出一种既高雅大方又平民实用的钢琴。刘诗昆组建了自己的钢琴乐器实业有限公司,Swaydel(诗威德)牌钢琴及电子琴、木管和铜管乐器,热销全国。
短短十几年,刘诗昆从一个艺术家变成了教育家,又从教育家变成了实业家,也有人把他称作“艺术企业家”。
他相信金字塔理论:塔底越宽广,塔尖就越高。两万多名琴童是他的塔底。随着琴童越来越多,一定能为国家、为社会造就出越来越多的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解放日报》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