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夕,上海闸北区第五中学教师陈默,荣获上海市第六届“金爱心教师”一等奖。陈默是上海首批获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她说,一个心理老师,对学生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一把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心理咨询专业知识。
春风化雨
李小玲(化名)整天苦着个
原来,李小玲还是婴儿时,父母就离异了。作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她心理特别自卑,导致性格孤僻,学习困难。最关键的是,李小玲与妈妈每天的谈话不超过5分钟。陈老师治疗方案出来了 与李小玲像亲人一样交谈。陈老师把自己精心设计的矫治方案悄悄融入与李小玲随意相处交谈的过程中,李小玲不知不觉就成了心理咨询室里的常客。渐渐地,她脸上有了笑容,爱说话了,学习成绩也上去了。后来,李小玲考上了全国重点中专,仍常回学校跟陈老师拉家长。
对症下药
学生吴敏雯 化名 患了严重的抑郁型精神障碍,住院治疗后休学在家,由陈老师长期为她进行心理诊疗。通过一套心理学技术的综合运用,陈老师触摸到吴敏雯潜意识里的一些东西:童年时期,小敏雯耳朵里全是父母的吵骂声,每回父母拳脚相向,小敏雯都害怕得躲在墙角发抖。怒气冲天的父母哪里知道,他们的行为已给女儿柔弱的心灵划下了一道道伤口。父母离异后,离开父亲的不安全感和母亲加在她身上的学习压力,使吴敏雯最终导致精神障碍。
经过反复考虑,陈老师采用几种治疗方法组合成“愉快心药”。整整大半年的时间,陈老师几乎每天与吴敏雯通电话,给她讲幽默故事,启发她回忆童年最愉快的时刻,还经常布置作业:让吴敏雯看相声喜剧读童话,然后写愉快日记。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吴敏雯已经成了阳光少女,每天高高兴兴到校上课了。
全天“监护”
陈老师的教育理想是“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心灵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因此,陈老师对每个前来咨询的学生都是全身心地投入。
今年4月中考复习的关键时候,初三学生杨军(化名)却来和陈老师道别,说是“不打算读书也不打算回家了”。杨军是个智商较高的孩子,可家境贫寒。去年杨家因拆迁搬得很远,为上学,杨军每天5时多就起床,晚上又因鼻炎发作睡不好觉,体力不支导致成绩下降,便不想升学了。可父亲坚决要他考高中,父子关系十分对立,于是杨军就动了出走的念头。临行前,想来和自己信赖的陈老师道个别。
陈老师一看,这孩子的问题出在他的家里。她说服了杨军的父母,把杨军接到了自己家。她对丈夫说,自己不能坐视一棵好苗子“自毁前程”而不管,动员丈夫为杨军当起了“家庭英语教师”。她又说服了自己上初中的儿子,让他和这个“哥哥”一起吃、住、学、玩。
今年6月,当杨军捧着市级重点药业中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向陈老师报喜时,陈老师就像自己中了大奖一样跳起来,拍着杨军的肩膀笑得合不拢嘴。用陈老师自己的话说,那一刻,“最深切地体会到了当教师的幸福和自豪”。 《新民晚报》9.7黄建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