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刘绍棠十八九岁,在文坛上已颇有些名气。这年他刚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一年,就主动要求退学,引起很大反响。
刘绍棠的文学创作起步很早,13岁便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52年上高中一年
胡耀邦曾多次找刘绍棠谈话,谈及为文做人,赢得了刘绍棠的尊敬和信赖。刘绍棠的小说集出版后,第一本样书交给刚刚接纳自己入党的党支部,第二本样书便送给了胡耀邦。胡耀邦很喜欢这部作品,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还对《摆渡口》一篇提出了颇为内行的批评意见:“为了体现党的领导,便写了个党支部书记讲一些大道理,是公式化概念化的败笔。”
刘绍棠小说集出版,也入了党之后,胡耀邦便根据他的特点,为他的发展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即通过共青团组织部门,安排他到西北、西南、中南、华东等地区工作和体验生活,然后返回团中央从事专业创作。在这个“五年计划”中,没有给他上大学留出时间。对此,刘绍棠后来回忆:“他(胡耀邦)不赞成我上大学。”
但是,1954年刘绍棠高中毕业时,国家为了加快发展,要求最大限度地招收大学生。当年毕业的高中生只有五万多人,国家的招生计划却是十一万人。中央为此下达文件,应届毕业生必须全部报考大学。刘绍棠只能暂时放弃“五年计划”,报考大学。
刘绍棠考取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入学后,他仍不能忘情文学创作,其间完成了被认为是他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的《运河的桨声》等作品。可是在大学学习,他还必须完成规定的课程。当时学校的活动颇多,刘绍棠是党员,必须带头参加。这样一来,刘绍棠钟爱并且时有冲动的文学创作,便不得不搁置,或挤一点非常有限的时间去进行了。这种状态令刘绍棠十分不适应。过了一年,刘绍棠感到学习和创作冲突实在太大,便作出了令常人吃惊的决定――退学。
刘绍棠的退学申请交上去后,当时的中文系主任杨晦先生和校方都不同意。刘绍棠只好向一直关心自己成长,并为自己制定“五年计划”的胡耀邦求助。当时的高教部长是马叙伦,副部长是鲁迅三弟周建人及刘子载。他们也不同意刘绍棠退学。胡耀邦为了人才的特长发挥,给几位部
长做了很多工作。最后刘绍棠才被允许转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后改为“讲习所”)学习。
北京大学没有拦住刘绍棠。可是,珍惜优秀学生的传统使他们特别破例:在教务处开出的退学证明书上,写上了保留刘绍棠回北京大学复学权利的字样。据说,这是没有先例的。
(《团结报》11.4 杨建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