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下午,南京大学逸夫馆楼前公告栏上贴出一封署名为“伤心父亲”给读大学儿子的信。这封信的内容引发了南大师生的热烈讨论。
一封父亲来信
亲爱的儿子: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
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唯一的一个大学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从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到挂蚊帐缝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
的确,你考上大学,你爸妈确实为你骄傲。虽然现今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这毕竟是你爸妈几十年的梦想。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
当时,正值你妈下岗,而你爸微薄的工资,显然不够你出入卡拉OK酒吧餐厅。在这样的状况下,你不仅没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来了一封长信,大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大方。你给我和你妈心上戳了重重一刀,还撒了一把盐。最令我伤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虽然,得知真相后我并没发作,但从开学到今天,两个月里,我一想到这事就痛苦,就失眠。这已经成为我的一种心病,病根就是你――我亲手抚养大却又倍感陌生的大学生儿子。不知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
一场校园大讨论
论点一: 攀比之风司空见惯不少学生都在议论:这种现象太正常了,哪个学校都有。南大中文系一同学告诉记者,据他了解,有的同学一个月就能花掉二三千元,而且这类同学的奢侈生活还有点雷同:吃饭通常是下馆子,一天30元饭钱简直是小意思;手机、MP3、随身听 、名牌穿戴,花费月月少不了;有女朋友的花费更大,出门旅游,节假日还要玩情调,没钱怎么行;但大学生几乎都没有收入来源,于是在攀比心理和物质欲望的驱使下,他们只好从双亲那里榨取,信中的现象就开始屡屡发生了。
论点二:性格缺陷从小养成南大一研究生表示,信中的那个父亲的确可怜,但又是一个很可悲的人,因为从头到尾他还没闹清儿子的变质跟他昔日的教育不无关系。父母应该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和感恩的心态。可惜,不少家长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为了子女的学习他们可以鞠躬尽瘁,在生活问题上更是无所不代办,量变导致质变。(《新民晚报》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