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工作处副处长王小石因涉嫌向申请上市的企业出售发审委委员名单而被逮捕。根据规定,在审核企业上市过程中,只有当参加发审委会议的7名委员中5名同意,才算通过。王小石与他人合伙成立了一家财经公关公司,其主要业务之一,便是向这些企业出售发审委委员名
单。
不惜血本搞“公关”
企业上市路径中处处都有权力寻租的空间,“企业在上市前、或上市后再融资时,一般都会有一个专门的班子驻守京城,并由公关人士为企业出面。”不少公司的上市发行费用高达三五千万元。知情人士透露,这其中只有一两千万元是给券商等中介机构的正常费用,而大多数则是不明不白的“公关”费用。即便如此,企业在扣除整个上市过程中所花全部费用后仍获利不菲,这也是企业即使达不到上市条件,也要拚命公关的原因所在。
财经公关“潜规则”
“企业上市是有潜规则的。”一家正在上市审批中的企业老总直言不讳,有财经公关在中间斡旋时,企业“办事”会省下不少精力和时间。
从审批制到核准制再到保荐人制,企业为上市可谓殚精竭虑。在企业上市过程中,从券商的辅导改制、重组包装,到审计师事务所的资产审定,再到发审委的最后“点头”,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发现大量的腐败行为。这种行为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上市公司的“变脸表演”和投资价值的难以确定。
制度的先天缺失,使得企业为上市使出浑身解数,财经公关公司便应时而生。
“链条”到底有多长
发审委委员中,除了来自北京大学、发改委、国资委的三名成员,其余都来自证监会、交易所、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与律师事务所。开财经公关公司的人,有离开证监会的官员、投行人士以及在一些证券类媒体从业的人员。当然也有本身是证监会的工作人员,王小石就属此类。
链接
证监会:买卖名单现象已不存在
针对闹得沸沸扬扬的“王小石事件”,近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表示,证监会正在积极完善发审委制度,增加其透明度和公开性,并对机制进行了重大调整,现在负责审核企业上市资质的发审委委员名单都是公开的,买卖发审委名单的现象已经不存在了。
(《北京娱乐信报》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