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剑君根据记者的描述,画出一幅记者同事的画像。
用一支画笔,将案件目击者记忆
乍一接触,并不觉得苏剑君像个警察,他的长相书生气十足,名片上印有“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但他的确是个警察,他是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理事、中国刑警学院特邀刑事相貌专家、济南铁路公安局刑警支队二大队大队长、犯罪心理测试中心秘书长。目前,国内能成功制作摹拟画像,又能成功运用测谎仪办案的,仅苏剑君一人。
1999年,济南市一家酒店内发生了凶杀案。当地警方立即向济南铁路公安局求援,苏剑君迅速赶往现场。当时,被害者面部被划27刀,面目全非,所有证明身份的证件全被凶手拿走。根据观察所得,苏剑君迅速制作出死者摹拟画像,当地警方随即将死者摹拟画像刊登在报纸上,三天后,承德警方通过画像,锁定死者就是涉嫌特大诈骗案的犯罪嫌疑人韩志勇。此时,韩志勇的同案已经被抓获,经讯问,其交代了杀死韩志勇独吞130万元赃款的事实。
日前,记者一行3人表示要口述一个同事的特征,由苏剑君现场摹拟画像。苏剑君愉快地答应了。“多大年龄?”“体态偏胖还是偏瘦?”“头发是长还是短?”……问题接连提出,根据记者的回答,苏剑君在纸上迅速记着。连续提了20多个问题之后,苏剑君闭目沉思了一会,开始落笔。很快,一个青年男子的面部轮廓在纸上显现出来。然而,记者提出,这张画像并不像那位同事。“是脸形不像还是……”苏剑君开始耐心地引导。但3位记者的描述各有差异,甚至连脸形都有3个说法。“别急,你们每个人的文化背景、识别能力都有差异,误差是肯定的。”苏剑君说,在实际侦查中,他是不允许几个人同时描述的,以免互相误导。
苏剑君说,越是熟悉的人,描述起特征来反而越困难,这就是所谓“熟视无睹”。在记者不断补充描述中,摹拟画像制作完毕。记者将这张画像带回报社,多数人都能准确地说出画的是谁。苏剑君说,要成功制作一幅摹拟画像,还需要了解目击者目击的时间、地点、周围环境,甚至包括光线的明暗。他说:“光线不同,不同目击者描述的嫌疑人胖瘦可能就会不同。”
“我的工作,就是把目击者脑子里的印象转移到我的脑子里,再用我的笔把他画下来。”苏剑君说。但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苏剑君回忆,一次在海南办案时,目击者在描述嫌疑人时,只说对方“眼睛一般、鼻子一般、嘴一般”,而说不出其他特征。苏剑君便来到当地最繁华的街口,用一天时间观察当地人的“一般”,再将这些“一般”画下来,很快激发了目击者的记忆,准确描述出了嫌疑人的特点。
“画出共性很容易。对于我们来说,从共性中找出个性才是关键。”为了发现这些“个性”,苏剑君从参加工作开始,就经常到火车上观察、分析旅客。久而久之,他不但能分辨出旅客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以及他们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甚至可以分析出他们的血型。苏剑君说,摹拟画像是一个极复杂的学科,除了掌握画画的本领外,还要研究民俗学、骨相学、解剖学,甚至麻衣相。“打个比方,南北方食物结构不同,必然导致人脸上的咀嚼肌肉不同,脸相肯定不一样;而营养结构和口音的不同又会造成人脸部的软组织不同。”苏剑君说。
(《京华时报》11.21 卢国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