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11・21”空难发生后,中国人寿内蒙古自治区分公司已经对遇难的47名乘客中投保的25人进行了先行赔付。据了解,包头机场的航空意外险为中国人寿一家垄断经营,媒体在叙述这次空难的航意险投保率时,都用了“高达53%”的字眼。然而,换一个角度来说,也意味着有47%的乘客未投保意外险。事实上,航意险的低投保
资料显示,从最近几年空难发生后的情形看,1999年“2・24”温州空难,机上乘客50人遇难,购买航意险者14人,不足30%。空难发生后一段时间内,购买航意险的旅客大幅增加。然而,没过多久,投保率即开始回落。2000年“6・22”武汉空难,机上38名乘客全部遇难。武汉天河机场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投保率一度高达60%。然而,不到半年,投保率回落。上海最近采取将机场建设费并入机票的做法,本来有很多乘客购买航意险是缴纳机场建设费时“顺便”掏的钱,现在发生了改变,直接导致了投保率从20%降低到15%。
对于航意险购买率低,一些保险公司的人员认为是乘客的保险意识淡薄。
但专家和消费者则多认为是航意险本身存在的问题使其投保率低,同时消费者的利益没有得到足够保障。
由于航意险的出险率极低,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几乎是白赚的,所谓成本也仅仅是租用机场柜台和简单的人力开支而已。因此,不少消费者认为,既然航意险利润如此之高,保障如此之简单,在出险率那么低的情况下,何必为保险公司的利润买单呢?
有关专家认为,只有积极推进市场化,在费率厘定和销售环节上多下功夫,才能为这样一个对乘客、保险公司等各个方面都能带来利益和保障的保险寻找到一个平衡点,避免现在的市场尴尬。(《文汇报》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