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改意在减少公共支出,提高行政效率。但如果成为公务员自己给自己加薪,则未必是改革初衷。回首我国公务用车改革,已有11年历史,但迫于各方质疑之声,各地车改始终低调潜行。
目前车改升温,诸多专家不无担忧。
“货币化”车改好不好
广东省监察厅副厅长
但湖南省岳阳市纪委办公室主任彭峰认为,现行的货币化车改也有“隐患”:在原来的公车管理体制下,不同岗位的人员,用车频率相差很大。而按级别一刀切,“货币化”发放补贴,有“变相加薪”之疑。另一方面,货币化明显带有“与官职挂钩”的痕迹。
补贴标准谁说了算
公车改革是与国际接轨的一种做法,但具体改革措施却充满了中国特色。今年7月,就在广州市天河区22个街道办事处全面启动车改之际,一些人大代表站出来表示,车改不能再“捂盖子”了,车补标准更不能由内部人“说了算”,应举行听证会。“这个问题搞不好很可能导致整个车改的翻车”。中国人民大学毛寿龙教授说,车补标准的制定要有专门的社会机构和相关专家来进行科学测评,同时要建立起公共财政机制,由人大、审计、司法等部门严格监控车改的进行。
公车改革大纲有望出台
有关人士透露,中央可望于近期出台的“公车改革指导意见”,将着重强调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对现有公车的拍卖要制定严格的程序,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进行。
交通费补贴的发放范围和标准要适当。它属于职务消费范畴,不是职工福利,既不能搞平均主义,又不能过于悬殊,严禁借改革之名滥发奖金、津贴。
某些特殊公务的用车要有保障。但防止出现“公车照用,补贴照拿”的现象。(《新闻周刊》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