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委换届工作真的让我尴尬。”北京理工大学某班的辅导员王波这样对笔者说。因为本班上届班委到任后没人愿意接着干,这次自愿上台竞选班长、团支书和学习委员3个职务的只有2名学生。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专业所在管理学院学生会干部招聘的情形却是火爆异常:计划中的几十岗位,报名的竟有200多人。
“很少有明白账!”曾经是北京某大学校学生会“人力资源协会”秘书长的张越告诉笔者,很多企业赞助费和学校给发的活动费有很大一部分都落入了干部的个人腰包。比如与赞助商商定的活动赞助金额是3000元,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一些如场地费之类的费用都可以通过这些干部“运作”予以减免,就会出现差额。而且这种做法是无法可查的。因为学生会不是法人实体,所以赞助公司不可能从学生那里拿到正式的发票,最多由当事人打张“白条”收据了事。
同样,学生会每个部门的资金都要以发票或收据为凭。然而在执行过程中,一些文具店、打印店会应学生干部要求帮忙开些“印刷费200元”、“制作宣传条幅500元”这类子虚乌有的“收据”,这样的差额便顺理成章地流进了学生会干部的小金库。
《中国妇女报》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