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回来吧,书信文化

2004-12-3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当人们表达新年祝福,只需到网站上去下载一段话,然后通过E-mail、短信群发就可以“速成”时,当周围的青少年忙着购买一大堆圣诞新年卡片寄这寄那,可当提笔写信,却连基本书信格式都不知道时,你可曾发现,人与人交往中留下一段段美好记忆的书信文化正渐行渐远?

据邮政部门统计,今年交投的各类信函达到

8亿件,平均每个上海人收到60封信件,但其中私人信函比例不到10%,其余均为商业信函和各类对账单。而在10年前,私人信函的比例高达90%。

最近,一则国际新闻引人深思。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被媒体捅出他“偷懒”的丑闻,说他竟然在致阵亡士兵家属的慰问信中使用机器签名,引起了众怒。最后,拉氏扛不住了,他在《星条旗》报上发表声明,承认他的签名都是用签名机签的。他信誓旦旦地保证,从今以后,他将亲自在所有信件上签名,并表示他已经补签了1000多封慰问信,送往每一位在伊拉克战争中死亡的军人家庭。从这则新闻中足以看到,一封亲笔信(即便是打印,也必须有亲笔签名)在人与人之间交往中沉甸甸的份量。美国邮政方面的数据显示,美国每年人均收到的信函达到700封,虽然其中高达95%以上为商业信函,但即便只有剩下的5%,也意味着平均美国人每年能收到35封私人信函。

其实,越是网络时代,亲笔信就越显得难能可贵,它就好像在与对方谈话,能感觉到对方的音容笑貌,它表示写信人很重视你,收信人会珍惜这份感情,更加努力回报对方。(《解放日报》12.27吴卫群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