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当户对”的婚姻更长久?
晓慧出生在上海,父
第二年,他们回婆家过春节。年三十晚上,她到厨房炒了几个拿手菜,等她解下围裙准备吃饭时,发现炕上几个大男人早就喝开了,她炒的菜也一扫而光。她并没有在意,拿了碗筷坐在丈夫身边,就听见公公“啪”地一下放下筷子:“老四,你平时怎么教育你媳妇儿的?她怎么这么不懂规矩。”她随口答道:“我怎么不懂规矩?”已经喝了些酒的公公和几个哥哥一下子火了:“还敢回嘴,老四,抽她几个嘴巴子,打她!”丈夫夹在父亲和媳妇之间左右为难,终于抬起胳膊打了她一个耳光。
于是,两个人进入冷战状态。从夏天开始,丈夫的家乡小镇就不断来人,都是背着黑木耳到北京玩的,于是客厅地毯日渐惨不忍睹。后来她也懒得收拾了,每晚搭地铺的被褥也懒得再放进壁橱。丈夫说:“知道我当初为什么要铺塑料地板了吧?那是为你好。”晓慧终于明白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选地板革还是地毯,而在于她本不该选他做丈夫。不是他有什么不好,而是“门不当户不对”,是对方的情趣和生活习惯差得太远了。
既然相爱,何须门当户对?
比起晓慧,晓玲似乎幸运得多。“当时我问他,你是独生子,家境好;我有个妹妹,我还要供她上大学,我们结婚,会给你带来许多负担,你介意不介意?他说,我怎么会介意那些?”晓玲一脸幸福地回忆着那段往事。晓玲来自广西的一个小镇,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因为她和妹妹上学都需要钱,父亲去了深圳打工。大学四年,晓玲都基本靠自己,做过打字员、直销,甚至到饭店做过洗碗工。而张明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来自一个省会城市,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是女企业家,整个家庭在当地都小有名气。
晓玲说,最初,她也曾非常担心两个人的婚后生活会因为门户的问题而不快乐。现在她觉得只要确信对方人品、性格,即使不是门当户对,也可以过得很好。
去年,晓玲开心地挽着张明做了他的新娘。现在,他们已经买下了自己的房子,虽然婚后的生活压力也很大,但却过得很开心。晓玲认为,“门当户对”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待人处世的态度,所以两个人在这些方面的“门当户对”比家庭的门当户对重要多了。
门当户对为哪桩?
《中国妇女》杂志编辑部主任林亚男认为,人与人之间总是有距离的,包括性格距离、年龄差距、文化差异等。男女两种性别之间本身也存在很大不同,观察和处理事情的方式很不一样。但是良好的婚姻必须跨越这些距离。从这个角度来看,“门当户对”无疑是有利于婚姻生活和谐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想拥有美满幸福的婚姻必须要门当户对才行,两个人能幸福的关键是志趣是否相投,追求是否一致,对事物的看法是否不谋而合,有无共同语言等等。其实,现代婚姻真正需要的不是表面上的门当户对,而是心灵上的门当户对。